英超金錢遊戲反思:天價轉會真的物有所值嗎?

鳩噏球評家 於 3 小時前發表 收藏文章
當我們談論足球經濟時,究竟在談論什麼?英超球會坐擁穩定門票收入,加上單是存在於英超就能獲得數百萬英鎊保證收入,為何仍會虧損連連,甚至要出售球員來符合盈利和可持續性規則(PSR)?

這種奢侈的經營模式經常被濫用。即使先前已經進行了揮霍式的投資,球會仍然抱怨連連。他們可能不小心用1億英鎊收購了一名實際價值不到三分之一的球員,這種情況在英超屢見不鮮。

金錢真的能買到快樂嗎?曼聯(Manchester United)已經證明了單純依靠收購而非培養人才的愚蠢。相反,新特蘭(Sunderland)在沒有任何球員轉會費超過2,700萬英鎊的情況下表現出色,證明了分散投資的重要性。


天價轉會往往像是緊身牛仔褲時代的喇叭褲——過時且不合時宜。用金錢取代智慧已成為英超的實際運作模式,但看看伊斯克(Alexander Isak)、穫斯(Florian Wirtz)、安東尼(Antony)、辛祖(Jadon Sancho)、紐尼斯(Darwin Nunez)、科芬拿(Wesley Fofana)等眾多球員的表現未達預期,這種模式除了作為無能者的「體育威而鋼」外,還有什麼意義?

車路士(Chelsea)的球員真的物有所值嗎?雖然也有高價轉會成功的案例,但這些只是少數。考慮到英超在財政上遠勝世界其他聯賽,如果金錢真的等同於質素——正如人們通常假設的那樣——為何英超球隊還會輸給資源遠遜的歐洲球會?

人們經常聲稱英冠是最令人享受的聯賽。那麼,英超球會花費所有這些金錢究竟是為了什麼?只是為了避免降班到一個更有趣的聯賽?這聽起來有點奇怪,不是嗎?

看看韋斯咸(West Ham)近年來的花費就明白了。超過4億英鎊!全都浪費了。這取得了什麼成果?目前排名第18位。他們並非特例;如此多的免費資金讓他們變得粗心大意,懶於思考,以為自己能夠承受轉會失敗的代價。

如果所有這些免費資金都專注於培養年輕球員,而球會滿足於成為國家地區文化中重要、有抱負的一部分,情況會好多少?有人會因此減少享受嗎?想想用那數億英鎊可以實現什麼。

從更根本的角度來看,即使贏得冠軍,花費數十億英鎊實現這一目標真的值得嗎?我相信阿仙奴或曼城球迷不會質疑這一點,但這種觀點並非定論,那些不那麼偏頗的人肯定需要思考這個問題。
標籤: 英超  轉會市場  足球經濟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