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又一個睡眼惺忪的晚上,早已帶著疲倦的身軀下班回家。看歐國盃球賽直播成為苦悶生活中的一個娛樂,期望帶來激情、緊張和刺激。你的眼簾開合開合,慢慢變成二條直線,但仍依稀看到螢光幕左上角的比數。分針秒針追追逐逐轉了一圈又一圈,你看到的還是桂神掛在口邊的一對0。
*****************[即Like支持我的Facebook專頁「球場二三事」] *****************
難得平日也有大型足球賽事看,你最希望看到的當然是一場激動人心和入球不斷的比賽,但事實總是事與願違。每隊球隊不是傳來傳去,便是固地死守,入球總是未能出現。單以今屆2016年歐國盃頭二輪分組賽來看,絕大部分比賽總入球也是開細,即皆是2球或以下。再比較聯賽與世界盃的入球率,你會發覺普遍來說,國家隊的比賽入球量較職業球隊少。在網上找了些資料,再根據過往一些球評家的講法和自己的分析,歸納出6大主因。
1. 訓練時間少,默契差
國家隊的集訓時間大多是在國際賽前夕,亦即是穿梭於聯賽中的友誼賽和外圍賽前夕,或賽季完結後才進行較長時間的集訓。可想而知,一團23人,能夠可以有多少時間去備戰?練習時間少,默契自然差,足球是團隊運動,短時間內難以將戰術走位等練得熟練,心有靈犀的傳送自然欠奉,入球就更加困難了。2008的歐國盃和2010的世界盃,西班牙皆奪冠,當時評論大多指這隊皇馬巴塞聯軍的默契是取勝的關鍵。你踢街場,也傾向與自己踢慣踢熟的朋友組隊吧!如果隨便與街外人拉雜成軍,相信很快回到跟隊的位置了。
2. 身心俱疲下作戰
每個歐洲的主流聯賽,連同大大小小的盃賽,平均3-5天便需踢一場,體力的消耗十分嚴重。賽季完結後,可能只有2-3星期休息的時間,便立即要參與國際賽事。非洲盃和亞洲盃會在1-3月左右進行,在歐洲球季的季中時間,可能體力還能應付,但鐵人也要休息吧,這樣一場接一場地作戰身心確實難以恢復完狀。正如現在放工後與朋友踢波,精神上已被工作磨滅,落場踢波總是力不從心。
3. 分析團隊能充足準備
落場的球員預備時間少,相反國家隊背後的分析團隊則有充分時間作觀察和研究。他們可以派員到球員平常的比賽現場觀戰,將不同的記錄和數據再加以分析。這樣便能制定相應的戰術去應對和防守,練習防守總比組織進攻容易吧!職業球隊的比賽則十分頻密,球隊相對未能預備好就要作賽。即使任你有三頭六臂的支援團隊,球員也未能太快吸收當中的精要和按不同球隊立即轉換戰術吧,一旦被對手克制,失球便接踵而來。
4. 傾向保守心態應付淘汰賽
英超和西甲聯賽,一季38場,失了一場半場仍有很多機會追回來。歐國盃和世界盃,即使是外圍賽已進入了淘汰的階段,一分甚至得失球差也很重要,因此踢起上來難免保守,先以不失球為目標,再從中爭取入球。當對手與自己類近水平或較強,這種概念尤其常見,因此他們往往以1分為目標。再者,現時足球多以4-2-3-1陣式作賽,這種打法後場球員連守門員在內高達7人,有時連中前場3人也在自己半場的半場防守,感覺上更像9-0-1。這種泊大巴的打法,確實難以出現入球。
5. 球員賣力誘因低
有一個很深刻印象,3-4年前,香港代表隊的球員為港出賽每次只有數百港元的「獎金」,連同各項津貼也只有數千港元。儘管現時會有更高獎金鼓舞港隊球員,但至少這例子也反映球員為國出賽是缺乏誘因的。球會是他們的老闆,拿著週薪的工資,為公司賣命也是理解的,反觀為國出賽有點是義工性質。一旦受傷的話,分分鐘影響自己在球會的前(錢)途,當年法國前鋒施斯遭中國球員鄭智鏟斷腳後,職業生涯可以說是差不多畫上句號。當然你看到烏拉圭的蘇亞雷斯、捷克的路斯基甚至港隊的每一個球員為國上陣時的肉緊程度,這個論點不是絕對成立,但在國家隊比賽留力的球員也為數不少的。
6. 國家隊未能盡收天下兵器
一個出色的廚師有著非凡的廚藝,沒有好的食材和煮食用具也未能淋漓盡致地發揮。職業球隊只要有財力,就可以收購各式各樣的球員來補充球隊所需。國家隊方面,你只能限米煮限飯,選擇國家所屬的成員參賽。雖然現時會選入歸化的球員,你看香港隊的組成便知道了(心中有數,真。香港華裔球員有多少個?),但是這做會令球員本身的國家少了選擇(又當然歸化的球員在自己原先所屬的國家難以佔一席位)。再者,有些多重國藉的球員有權選擇代表的國家,例如曼聯的贊奴沙可代表比利時、阿爾巴尼亞、科索沃甚至英格蘭出賽,當他選中了一國,其餘選擇便減少了。因此,國家隊選人諸多限制,真的是傳統足球強國的兵源才源源不絕。
今屆2016歐國盃,首輪分組賽的入球少得可憐,但第二輪開始多了大手交易,可是相信踏入淘汰賽,應該又是一場比一場更強硬的防守較量。
足球只是配角,背後的客觀分析、知識延伸、生活點滴和血淚故事才是主角。 即like「球場二三事」facebook專頁,細看真正的主角。
*****************[即Like支持我的Facebook專頁「球場二三事」] *****************
難得平日也有大型足球賽事看,你最希望看到的當然是一場激動人心和入球不斷的比賽,但事實總是事與願違。每隊球隊不是傳來傳去,便是固地死守,入球總是未能出現。單以今屆2016年歐國盃頭二輪分組賽來看,絕大部分比賽總入球也是開細,即皆是2球或以下。再比較聯賽與世界盃的入球率,你會發覺普遍來說,國家隊的比賽入球量較職業球隊少。在網上找了些資料,再根據過往一些球評家的講法和自己的分析,歸納出6大主因。
1. 訓練時間少,默契差
國家隊的集訓時間大多是在國際賽前夕,亦即是穿梭於聯賽中的友誼賽和外圍賽前夕,或賽季完結後才進行較長時間的集訓。可想而知,一團23人,能夠可以有多少時間去備戰?練習時間少,默契自然差,足球是團隊運動,短時間內難以將戰術走位等練得熟練,心有靈犀的傳送自然欠奉,入球就更加困難了。2008的歐國盃和2010的世界盃,西班牙皆奪冠,當時評論大多指這隊皇馬巴塞聯軍的默契是取勝的關鍵。你踢街場,也傾向與自己踢慣踢熟的朋友組隊吧!如果隨便與街外人拉雜成軍,相信很快回到跟隊的位置了。
2. 身心俱疲下作戰
每個歐洲的主流聯賽,連同大大小小的盃賽,平均3-5天便需踢一場,體力的消耗十分嚴重。賽季完結後,可能只有2-3星期休息的時間,便立即要參與國際賽事。非洲盃和亞洲盃會在1-3月左右進行,在歐洲球季的季中時間,可能體力還能應付,但鐵人也要休息吧,這樣一場接一場地作戰身心確實難以恢復完狀。正如現在放工後與朋友踢波,精神上已被工作磨滅,落場踢波總是力不從心。
3. 分析團隊能充足準備
落場的球員預備時間少,相反國家隊背後的分析團隊則有充分時間作觀察和研究。他們可以派員到球員平常的比賽現場觀戰,將不同的記錄和數據再加以分析。這樣便能制定相應的戰術去應對和防守,練習防守總比組織進攻容易吧!職業球隊的比賽則十分頻密,球隊相對未能預備好就要作賽。即使任你有三頭六臂的支援團隊,球員也未能太快吸收當中的精要和按不同球隊立即轉換戰術吧,一旦被對手克制,失球便接踵而來。
4. 傾向保守心態應付淘汰賽
英超和西甲聯賽,一季38場,失了一場半場仍有很多機會追回來。歐國盃和世界盃,即使是外圍賽已進入了淘汰的階段,一分甚至得失球差也很重要,因此踢起上來難免保守,先以不失球為目標,再從中爭取入球。當對手與自己類近水平或較強,這種概念尤其常見,因此他們往往以1分為目標。再者,現時足球多以4-2-3-1陣式作賽,這種打法後場球員連守門員在內高達7人,有時連中前場3人也在自己半場的半場防守,感覺上更像9-0-1。這種泊大巴的打法,確實難以出現入球。
5. 球員賣力誘因低
有一個很深刻印象,3-4年前,香港代表隊的球員為港出賽每次只有數百港元的「獎金」,連同各項津貼也只有數千港元。儘管現時會有更高獎金鼓舞港隊球員,但至少這例子也反映球員為國出賽是缺乏誘因的。球會是他們的老闆,拿著週薪的工資,為公司賣命也是理解的,反觀為國出賽有點是義工性質。一旦受傷的話,分分鐘影響自己在球會的前(錢)途,當年法國前鋒施斯遭中國球員鄭智鏟斷腳後,職業生涯可以說是差不多畫上句號。當然你看到烏拉圭的蘇亞雷斯、捷克的路斯基甚至港隊的每一個球員為國上陣時的肉緊程度,這個論點不是絕對成立,但在國家隊比賽留力的球員也為數不少的。
6. 國家隊未能盡收天下兵器
一個出色的廚師有著非凡的廚藝,沒有好的食材和煮食用具也未能淋漓盡致地發揮。職業球隊只要有財力,就可以收購各式各樣的球員來補充球隊所需。國家隊方面,你只能限米煮限飯,選擇國家所屬的成員參賽。雖然現時會選入歸化的球員,你看香港隊的組成便知道了(心中有數,真。香港華裔球員有多少個?),但是這做會令球員本身的國家少了選擇(又當然歸化的球員在自己原先所屬的國家難以佔一席位)。再者,有些多重國藉的球員有權選擇代表的國家,例如曼聯的贊奴沙可代表比利時、阿爾巴尼亞、科索沃甚至英格蘭出賽,當他選中了一國,其餘選擇便減少了。因此,國家隊選人諸多限制,真的是傳統足球強國的兵源才源源不絕。
今屆2016歐國盃,首輪分組賽的入球少得可憐,但第二輪開始多了大手交易,可是相信踏入淘汰賽,應該又是一場比一場更強硬的防守較量。
足球只是配角,背後的客觀分析、知識延伸、生活點滴和血淚故事才是主角。 即like「球場二三事」facebook專頁,細看真正的主角。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