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球味?一百位球迷,也許會有一百個答案。柏金、施丹、朗拿甸奴的瀟灑;尼維特、林伯特、謝拉特的全能;簡拿華路、佩奧爾、維迪的鐵血防守,統統都可算是球味的表現,也是很多球迷迷上足球的原因,我亦如是。還記得小學時對IQ博士情有獨鍾,放學完成家課後,總是會搶先一步奪去電視控制權,逼使一家人一起收看IQ博士;不過有次回家稍晚,電視已被身為球迷的老竇霸佔,收看其愛隊曼聯對陣愛華頓的賽事。無論我怎樣哭罵,怎樣耍無賴,老竇就是不肯轉台。沒辦法之下,我只好跟著一起看球,誰知一看便著了魔。
那場比賽的結果及過程我已忘記了,老竇不肯轉台的原因,也許是希望兒子自少接觸曼聯,多受感染,繼而育成一位小曼迷。諷刺的是,老竇似乎忘了我喜歡藍色,加上那場身為對家的愛華頓球味洋溢,致使曼迷育成事倍功半,反倒是培育了一位小拖肥迷,自此以後,我便積極收看愛華頓的比賽,不論是重播,或是直播,通通都不會錯過,不久後,我便經常霸佔電視收看重播賽事,使得身為足球迷的老竇也漸漸對重播賽事感到煩厭。不過,這總比整天看IQ博士好吧。
小球迷當然有自己的英雄。綜觀整隊球隊,「袋鼠拳王」卡希爾是我的最愛。卡希爾沒有秀麗的腳法,也不能交出狠毒的直線,但他有的是驚人的彈跳力,縱使身高只有米八,在英超中只是平常不過的高度,但他往往憑自己出色的走位,以龍躍鳳鳴之姿壓過身高及體格比他優勝得多的守衛,成功頂入頭鎚。入球後如袋鼠般拳打角球旗的慶祝動作是他的標誌,他對比賽的激情及投入,以及他別樹一格的踢法及慶祝動作,是他的球味所在。關鍵時候出現在正確位置頂入頭鎚,然後來一輪拳打角球旗,宣示入球的喜悅,是一眾拖肥迷的集體回憶。(Source: The Independent)
卡希爾自2004年加盟球隊,共效力八載,於各大賽事共攻入68球。可年歲不饒人,其於愛華頓效力的最後一個球季狀態大不如前,35次上陣只曾攻入兩球。那季我年少無知,也深受足球遊戲影響,只要年紀稍大的,不合用的球員,那怕為球隊立下再多汗馬功勞,也想著要將其掃地出門,另覓年輕力壯的新人頂替。最後,卡希爾順理成章地離開球隊,轉投美職紐約紅牛。不過,自此以後,當我觀看愛華頓的賽事,總覺得缺少點什麼,一直使我大惑不解。
答案在2014年世界盃揭曉。那年卡希爾在陣的澳洲隊在同組對陣西班牙、智利及荷蘭。雖強敵林立,澳洲亦「順理成章」地三戰皆北,敬陪末席,但卡希爾在三仗中攻入兩球,表現令人眼前一亮。年屈三十有四的卡希爾也許知道這是最後一次於大賽表現自己的機會,也知道澳洲出線機會渺茫,但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球味及爭勝決心更勝當年,招牌的頭鎚攻門當然不缺,令人驚訝的,是球王上身攻入這記世界波。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就是最好的例證。十年前,尚為小學雞的我為何成為一位愛華頓球迷?不需多解釋,這便是答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2tmftLN2lY 在卡希爾身上看到的,除了是射門技術外,更重要的,是那團火。時至今日,這記入球仍深深烙在我腦海之中,箇中球味,箇中激情,實在令我難忘,教我拾回成為球迷的初心。
2014年世界盃是卡希爾最後一次發光發亮。卡希爾翌年離開紐約紅牛後,先後在中超、祖家澳職及出道之地米禾爾落班,更曾以38歲之齡入選2018年世界盃大軍(相信卡希爾本人也沒想到),不過廉頗老矣,卡希爾大多只能擔當後備角色,也力不從心,未能交出令人難忘的表現,2018年世界盃後他輾轉到印度落班,最後於今季印超聯結束(3月31日)後高掛球靴,一代頭鎚王就此謝幕。
現今球壇愈加科學化,數據主宰一切,球員的表現大都被量化成數據展示,而新一代球員培養方式亦以數據及科學作主導,球員被培養成為團隊服務的齒輪。球場上任何多餘或不跟常規的行為,不論結果如何,皆有被教練指責的風險。現在球壇吹捧的是如C朗般的入球機器,如卻奧斯般的傳球機器,或是如簡迪般的攔截機器。誠然,他們為球隊貢獻良多,也更有效率,但相比朗拿度及派路而言,他們就似乎欠缺了一點個人特色。以前看球賽,除了看團隊表現外,也會留意個別球員的表演,甚或只是追求那看似虛無的球味。相信不少球迷是被朗拿甸奴或施丹吸引,繼而晉身球迷行列。然而,現代足球的重點在於球員的數據及團隊貢獻;過份充斥個人特色及球味,卻為團隊貢獻不足的球員,則會被時代摒棄。未來培育球員的方式,也許會和香港的填鴨教育相類,如罐頭般出產倒模的,表現及特性相近的球員,若想跳出這個框框,下場大概會和在通識科展現真正的批判性思考一樣,落力為你好,得不到分數。
「你身高只有一米八卻想成為頭鎚王?別開玩笑了,數據顯示這樣不行,也不科學…」如果卡希爾遲十年出道,大概會遭受這般刁難吧。
附上卡希爾的球王片,此情此景,已成歷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9zxpe5SOzI
本欄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offeefactoryhk/
那場比賽的結果及過程我已忘記了,老竇不肯轉台的原因,也許是希望兒子自少接觸曼聯,多受感染,繼而育成一位小曼迷。諷刺的是,老竇似乎忘了我喜歡藍色,加上那場身為對家的愛華頓球味洋溢,致使曼迷育成事倍功半,反倒是培育了一位小拖肥迷,自此以後,我便積極收看愛華頓的比賽,不論是重播,或是直播,通通都不會錯過,不久後,我便經常霸佔電視收看重播賽事,使得身為足球迷的老竇也漸漸對重播賽事感到煩厭。不過,這總比整天看IQ博士好吧。
小球迷當然有自己的英雄。綜觀整隊球隊,「袋鼠拳王」卡希爾是我的最愛。卡希爾沒有秀麗的腳法,也不能交出狠毒的直線,但他有的是驚人的彈跳力,縱使身高只有米八,在英超中只是平常不過的高度,但他往往憑自己出色的走位,以龍躍鳳鳴之姿壓過身高及體格比他優勝得多的守衛,成功頂入頭鎚。入球後如袋鼠般拳打角球旗的慶祝動作是他的標誌,他對比賽的激情及投入,以及他別樹一格的踢法及慶祝動作,是他的球味所在。關鍵時候出現在正確位置頂入頭鎚,然後來一輪拳打角球旗,宣示入球的喜悅,是一眾拖肥迷的集體回憶。(Source: The Independent)
卡希爾自2004年加盟球隊,共效力八載,於各大賽事共攻入68球。可年歲不饒人,其於愛華頓效力的最後一個球季狀態大不如前,35次上陣只曾攻入兩球。那季我年少無知,也深受足球遊戲影響,只要年紀稍大的,不合用的球員,那怕為球隊立下再多汗馬功勞,也想著要將其掃地出門,另覓年輕力壯的新人頂替。最後,卡希爾順理成章地離開球隊,轉投美職紐約紅牛。不過,自此以後,當我觀看愛華頓的賽事,總覺得缺少點什麼,一直使我大惑不解。
答案在2014年世界盃揭曉。那年卡希爾在陣的澳洲隊在同組對陣西班牙、智利及荷蘭。雖強敵林立,澳洲亦「順理成章」地三戰皆北,敬陪末席,但卡希爾在三仗中攻入兩球,表現令人眼前一亮。年屈三十有四的卡希爾也許知道這是最後一次於大賽表現自己的機會,也知道澳洲出線機會渺茫,但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球味及爭勝決心更勝當年,招牌的頭鎚攻門當然不缺,令人驚訝的,是球王上身攻入這記世界波。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就是最好的例證。十年前,尚為小學雞的我為何成為一位愛華頓球迷?不需多解釋,這便是答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2tmftLN2lY 在卡希爾身上看到的,除了是射門技術外,更重要的,是那團火。時至今日,這記入球仍深深烙在我腦海之中,箇中球味,箇中激情,實在令我難忘,教我拾回成為球迷的初心。
2014年世界盃是卡希爾最後一次發光發亮。卡希爾翌年離開紐約紅牛後,先後在中超、祖家澳職及出道之地米禾爾落班,更曾以38歲之齡入選2018年世界盃大軍(相信卡希爾本人也沒想到),不過廉頗老矣,卡希爾大多只能擔當後備角色,也力不從心,未能交出令人難忘的表現,2018年世界盃後他輾轉到印度落班,最後於今季印超聯結束(3月31日)後高掛球靴,一代頭鎚王就此謝幕。
現今球壇愈加科學化,數據主宰一切,球員的表現大都被量化成數據展示,而新一代球員培養方式亦以數據及科學作主導,球員被培養成為團隊服務的齒輪。球場上任何多餘或不跟常規的行為,不論結果如何,皆有被教練指責的風險。現在球壇吹捧的是如C朗般的入球機器,如卻奧斯般的傳球機器,或是如簡迪般的攔截機器。誠然,他們為球隊貢獻良多,也更有效率,但相比朗拿度及派路而言,他們就似乎欠缺了一點個人特色。以前看球賽,除了看團隊表現外,也會留意個別球員的表演,甚或只是追求那看似虛無的球味。相信不少球迷是被朗拿甸奴或施丹吸引,繼而晉身球迷行列。然而,現代足球的重點在於球員的數據及團隊貢獻;過份充斥個人特色及球味,卻為團隊貢獻不足的球員,則會被時代摒棄。未來培育球員的方式,也許會和香港的填鴨教育相類,如罐頭般出產倒模的,表現及特性相近的球員,若想跳出這個框框,下場大概會和在通識科展現真正的批判性思考一樣,落力為你好,得不到分數。
「你身高只有一米八卻想成為頭鎚王?別開玩笑了,數據顯示這樣不行,也不科學…」如果卡希爾遲十年出道,大概會遭受這般刁難吧。
附上卡希爾的球王片,此情此景,已成歷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9zxpe5SOzI
本欄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offeefactoryhk/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