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基本盤崩壞時,意大利足球前路如何?

瘦哨波經 於 01/04/2022 發表 收藏文章
連續兩屆世界盃未能打入決賽週,縱使去年贏得歐洲國家盃亦未能掩蓋球隊問題,如今終於可以來一次全面檢討。

1)文仙尼戰術細節調整已盡全力

從大規模選拔到決出最佳11人,文仙尼近幾年不斷按照球員能力和化學作用找出最佳陣容和合適踢法,這方面教練團居功至偉。

開局4-3-3,Chiesa負責爆破/衝散防線;Insigne/Berardi在兩邊牽制對手,適時推大位起腳/early cross,或跟隊友在狹小空間撞牆入攝;中鋒Immobile爭奪第一點/轉身斜走起腳。三名中場分工清晰:Barella負責中路推進/串連前場;Verratti現位串連中後場和前場,看準機會作line breaking passes;全隊核心Jorginho控制節奏,負責後場調度和長傳,以及後場推進。替補Locatelli往往在比賽中後段提供變奏功能,強化中場對抗性。長青樹Chiellini指揮後場,負責盯緊對方target man, 並適時作出tactical foul ; Bonucci利用長傳破解對方前場迫搶,Di Lorenzo穩打穩紮,當Spinazzola後上助攻時移入中路。而當Spinazzola受傷後,Di Lorenzo則跟Emerson輪流上前助攻。Donnarumma提升了防線穩定性,亦多次作出關鍵性撲救。

須知道理解戰術跟場上執行戰術是兩碼子的事,意大利球員能夠在多場比賽貫徹執行絕對是難能可貴,皆因國家隊集訓時間有限,球員又來自不同球會,令國家隊領隊很難像球會領隊一樣細緻地鋪排戰術。事實上,文仙尼能夠把這隊個人能力不算太高的國家隊調教到極致,透過戰術調節確保球隊表現下限,並依靠一兩位個人能力比較突出的球員打破困局,順利贏得歐洲國家盃冠軍已經是球隊最高峰,到世界盃附加賽失利後,亦是球隊步向換血的最佳時機。

2)綜合防守基本盤+中前場壓迫

歷史上,意大利一直是歐洲甚至是世上最講究防守細節的國家。

早在30年代,史上唯一一位兩奪世界盃冠軍的領隊Vittorio Pozzo 便要求centre half需具備長傳至兩翼的能力,防守時主要採用man marking,而進攻就講究以最少人數完成攻勢,此戰術可謂確立了意大利往後的比賽風格。

到了60-70年代,Catenaccio(十字聯防)開始大行其道,始創人是Giuseppe Viani (當時執教Salernitana),其後AC米蘭領隊Nereo Rocco(其弟子是Giovanni Trapattoni ),和國際米蘭領隊Helenio Herrera先後把Catenaccio發揚光大,並各自贏得兩次歐冠冠軍。

再到70-80年代,Trapattoni執教祖雲達斯贏盡所有,其戰術理念Zona mista要求球員完整地覆蓋球場位置,順著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方向,一致地橫移填位,防守時於中場作zonal marking, 後場區域則採用人盯人。當中libero(Gaetano Scirea)主要閱讀球賽和預判情況,stopper(Claudio Gentile)擁有強壯體格,負責爭頂,攔截和主動作出對抗。

80年代尾-90年代初,戰術革命大師Arrigo Sacchi透過區域聯防,壓縮空間,高位防線配合越位戰術,帶領AC米蘭連續贏得兩次歐冠,並獲得1994世界盃亞軍。到90年代中期,Marcello Lippi帶領祖雲達斯橫掃意甲,講求防線的靈活性和球員踢法的多樣性,多名邊線球員可以同時兼任兩閘,翼衛和邊中場,又經常在比賽期間互換左右二閘,限制對方發揮,以及按照臨場形勢使用不同特性的攻擊球員。

千禧年代意甲環境比較複雜,兩支首都球會拉素/羅馬曾經打破AC米蘭和祖雲達斯的壟斷地位,但未能持久。再到2006年爆發電話門事件,令國際米蘭一支獨秀,接連稱霸意甲。總括來說,千禧年代意甲並沒有突破性的防守戰術,多數依賴防守球員的單防能力和緊密企位應對,同時間亦是一眾歐洲和美洲頂級中堅的最後探戈,往後十年開始出現斷層。

然後去到一零年代,Antonio Conte執教祖雲達斯的第二季重啟三後衛陣式,BBC+Buffon組合更成為經典,連帶其後國家隊亦照板煮碗。繼任人Massimiliano Allegri雖回歸四後衛,但低位防守時仍會由4-4-2轉為3-5-2。

文仙尼自2018年執教國家隊後,便以當時意大利一對最top中堅Chiellini和Bonucci作為防線根基,配合Chiesa, Insigne/Berardi, Immobile, Barella, Verratti等人作前場壓迫,有別於過往國家隊的防守策略。

簡單來說,球隊之所以能夠踢出文仙尼和教練團的防守要求主因是一對中堅的單防能力和默契達到上乘水平,令球隊有穩定的防守基本盤,再加以調節,讓中前場隊員可以放心壓前迫搶。

前場壓迫仍在努力中
文仙尼接任後的意大利在踢法上比以往進取,講求前場迫搶,防線壓得更前。但當Chiellini和Bonucci退出國家隊後,另一老將Acerbi和新一輩的Bastoni, Romagnoli, Mancini, Caldara, Rugani 又是否有足夠實力頂上?從近年意甲和國際賽的表現來看,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主因是上述四人的單防能力都比不上上一代,加上在國際賽合拍次數有限,互相補位意識和默契有待觀察。

換句話說,在防線的基本盤已大打折扣的前提下,前場壓迫的情況又如何?

就以去年歐洲國家盃為例,根據著名足球數據網站FBref和Wyscout資料顯示,意大利的中前場迫搶表現其實一般:

在24支參賽球隊當中,意大利的PPDA值排第9位,只得11.93 (1st西班牙5.86,2nd波蘭8.24)
- PPDA (passes allowed per defensive action) 是由(分子)進攻一方的傳球次數,除以(分母)防守一方在中前場(即離對方球門60碼範圍以內)的防守動作次數,當中包括攔截,上搶和犯規。PPDA數值越小,代表防守一方在中前場的防守強度越高,相反,數值越大代表防守一方的防守越鬆散。值得留意的是PPDA並不包括遮線,而遮線亦是防守企位的一種。

意大利的Challenge intensity排第18位,只得4.9分 (1st西班牙7.6,2nd奧地利5.9)

- Challenge intensity (計算防守一方在失去控球權後每分鐘向對手作出的防守動作,例如defensive duels, loose ball duels, interceptions, tackles,數字越高,代表防守程度越激烈)

意大利場均向對方施壓136.6次(排18位),場均成功施壓36.6次 (排20位),施壓成功率26.8%(排13位),在attacking third區域向對方施壓38.4次(排第5位),在attacking third區域場均成功攔截2.13次(排第10)。

就算放眼歐洲五大聯賽,意甲的PPDA值雖然排第2位 (10.85),但卻只得拖連奴打入前十位(拖連奴的PPDA值其實排五大聯賽之冠, 6.97)。而在向對方施壓數據方面,意甲只排第3位,至於攔截次數和在attacking third區域成功攔截次數更排第4位。此外,意甲球隊的中後場防守表現亦不算標青,例如封阻次數, % of dribblers tackled 排第3位,而tackle+interception次數 則排第4位。

總括來說,無論是意大利國家隊抑或是意甲球隊,雖然比以往更積極向前壓迫對手,但目前仍處於轉變階段,還在摸索中,始終需要時間。

3)球員選材匱乏

一般來說,如果聯賽處於高水平兼具競爭性,本土球員在日常比賽中已經獲得足夠的磨練機會,加上參與歐洲盃賽有助擴闊視野和提升心理質素,大致上已經讓國家隊領隊有足夠多的人才庫。問題是,近年意甲的聯賽水平和競爭力又是否足夠?昔日借助頂級外援提升本土球員水平,從而帶動聯賽成為歐洲頂級,但如今因聯賽缺乏高質素外援(外援數量多並不代表質素高),加上祖雲達斯9連霸拉闊聯賽差距,上屆冠軍國際米蘭又因中資莫財而需變賣主力,前列份子的歐戰成績更強差人意。

近十年只得祖雲達斯兩次躋身歐聯決賽,但都只是亞軍;次一級的歐霸或前身歐洲足協盃或歐洲盃賽冠軍盃,對上一次由意大利球隊封王已經要追溯至1999年拉素和柏爾瑪,至於歐霸只得國際米蘭於19/20球季奪得亞軍。換句說話,最近一次有意大利球隊贏得歐洲盃賽已經要追溯至2010年的歐聯冠軍國際米蘭!

圖1是近20年歐洲聯賽總系數排名


意甲雖然近20年歐洲聯賽總系數排第3位(274.87分),但其實只是以些微分數(3.1分)領先德甲,被英超和西甲分別拋離57分和85分!當中2006年電話門事件是關鍵因素,影響深遠,不但令外援轉投其他聯賽,投資者卻步,再加上英超富甲一方,盡收各國兵器,西甲雙雄又狂搶個別位置最佳球員,令意甲在一零年代極少有當打的頂級外援加盟。就算祖雲達斯9連霸吸引到C朗拿度加盟,但其實高峰已過,反而大部分收購都針對國內對手的主力球員,間接弱化聯賽競爭力,原因是其餘球隊根本沒有財力收購高質素球員補充陣容。此外,米蘭雙雄大多向失意軍人埋手,阿特蘭大財力有限,羅馬,拉素,拿玻里又因成績關係未能吸引大牌球星。

除了聯賽競爭力下跌之外,本土球員上陣時間亦值得關注。根據Transfermarket資料顯示,今季意甲本土球員的上陣時間只得35.7%,排歐洲五大聯賽第4位,僅高於英超33.8% (西甲57%,法甲46.1%,德甲42%)。而本土球員上陣時間超過50%的球會分別是安玻里(現時排第12位),森多利亞(15位),卡利亞里(17位),熱拿亞(18位);至於排聯賽榜前三位的米蘭雙雄和拿玻里則只有22-28%。此外,意甲的年青球員(U23)上陣時間更是五大聯賽中最少,只得7.5% (法甲18.2%,西甲10.2%,英超9.5%,德甲8.8%)。

既然球員在國內缺乏磨練機會,球員外流的情況又如何?

國家隊選材主要來自本土聯賽+外流球員。在現時意大利國家隊常規球員當中,外流核心球員只有Verratti, Jorginho, Donnarumma, Emerson四位。是否足夠?

根據Soccerway資料顯示,今季意大利球員外流到歐洲最高級別聯賽(英超,西甲,德甲,法甲,荷甲,葡超)共有17位。至於英格蘭、法國、德國、西班牙球員外流到上述聯賽(包括意甲)的數目如下:英格蘭有24名球員,法國有超過140位球員,德國有62名球員,西班牙有96名球員。由此可見,意大利球員外流的數目是歐洲五大聯賽中最少,加上本土球員聯賽上陣比例又少,大大限制了領隊的選才數量。如是者,既然本土球員在意甲難有上陣機會,聯賽競爭力又不足,應當大規模外流才能找到磨練機會。

4)教練質素猶在

位於意大利足協技術總部(FIGC)的Coverciano多年來致力培養出優秀教練,上一輩包括有
Ancelotti, Conte, Spalletti, Allegri, Sarri, Simone Inzaghi, Gasperini, Giampaolo, 近年就有Pirlo, Gilardino, Paolo Cannavaro, Batistuta等人。根據Michael Cox著作:Zonal Marking: The Making of Modern European Football一書提及到前Coverciano主管Gianni Leali,曾經講述他們不會只教授某一種陣式/系統,而更重視系統的多樣性,甚至所有有可能的陣式都會教授。放眼歐洲,雖然意大利籍教練多年來執教每支球隊的時間都不會太長,但目標為本的理念總可以在不同聯賽取得成功。

歷代相傳,意甲教練多年來一直擅於靈活地運用不同陣式/踢法應付對手,以及臨場戰術調整有一定保證。只不過,很多教練對待歐洲盃賽的心態存疑,特別是歐霸,經常派遣副選應戰,而就算強陣出擊,結果都是未如理想。

5)重新重視個人能力

意甲近年嘗試一改風格,比賽場面更為進取,強化後場組織,前場壓迫,防線推前。意甲比賽環境的確跟大環境逐漸接軌,而Chiellini在今年3月於Amazon Prime Video 接受前隊友Marchisio訪問時亦表示前領隊Conte是第一人改變他們的足球視野,強調後場build up和控球在腳的重要性,但問題是一直引以為傲的防守基本盤正在弱化,甚至因適應現代足球需要而改變青訓模式,導致中堅位置斷層。

作為足球大國,意大利由稱霸世界至今已有差不多90年歷史,理應堅持自己風格和傳統,雖然學習他人之長並沒問題,但前提是需要擁有單防能力強勁的中堅才可以妥善地實行前場迫搶,否則只會顧此失彼。又正如Chiellini在2017年接受訪問時講述「哥迪奧拿式足球」對意大利守衛的影響,批評時下守衛不懂得盯防,正在失去防守DNA,而西班牙的tiki taka亦不是意大利的足球哲學。

經歷2006年電話門事件,贏得世界盃冠軍,再到2010年和2014年分組賽出局,2018年和2022年決賽週不入,換句話說,即連續四屆世界盃失望而回,意大利人已經輸得很徹底…

既然如此,意大利人何不鼓起勇氣,打破現代戰術框架和限制,重新在青訓體系上培育新人,強化個人能力,特別針對兩個意大利最引以為傲的位置:中堅和9號半。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