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式戰術對球員發展的影響 (4)

瘦哨波經 於 03/04/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逆足閘位
1974年世界盃的另一個戰術突破點就是逆足閘位,西德隊的畢列拿與巴西隊的Francisco Marinho是當時少數慣用右腳踢左閘的球員。

畢列拿擅長在左路扣入大位後起右腳勁射

而Marinho則善於在邊線作個人突破,或跟隊友打短傳配合

兩人憑著在當屆世界盃的出色表現,為日後閘位及邊線位置不再局限於只起用順腳球員,豐富了球隊的戰術層面。

球星雲集的80年代
踏入80年代,數位當時得令的球星皆亮相世界盃賽事,例如薜高、蘇古迪斯、柏天尼、馬勒當拿、馬圖斯、路明尼加、荷杜、華杜、白賴仁笠臣、韋西迪、米高勞特立、法蘭斯哥利,令賽事的技術水平以及觀賞價值大大提升,而這些球星在退役後大部分都成為該國的殿堂級球員。

80年代的世界盃賽事在陣式上未見突破,大多數採用4-4-2,3-5-2又或加上一名清道夫。而基於上述多位球星的個人能力和牽制力強於一般球員,亦令到教練在戰術安排方面反而很多時圍繞著球星來建立:進攻時依賴球星的個人突破能力,精準傳送以及透過個人牽制力引開對手,為隊友製造空間;防守時則主要靠一眾隊友集體回防,特別例子就如意大利加插清道夫統領後防。其實這做法也不無道理,以阿根廷、巴西,法國為例,當擁有馬勒當拿、薜高,柏天尼等天才球星時,最佳方法就是讓這班球星自由發揮,局限只會適得其反。所以,這兩屆世界盃賽事的技術水平比歷屆高,經典時刻亦特別多。

80年代的經典戰役多不勝數:
1982年意大利對巴西(羅斯連中三元)

1982年西德對法國(西德隊於加時賽落後兩球下追和,再憑互射12碼擊敗法國,充分展現出日耳曼精神)

1986年法國對巴西(黃金中場對決)

1986年阿根廷對英格蘭(馬勒當拿上帝之手,一扭五金球)

1986年西德對阿根廷(西德隊再一次落後兩球下追和,但阿根廷於比賽末段勝出)

世界盃不同年代的戰術演變,促成不同位置上的球員各領風騷:30至50年代流行開放式足球 - 盛產前鋒;60年代開始著重防守 - 誕生了數位經典後衛及門將;到突破戰術框架的70年代 - 出現了自由人和全能足球,再到藝術足球的80年代 - 孕育出大批技術出眾的中場球員。而到了90年代,陣式和戰術又再度出現變化。

待續...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