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會市場對球員發展的影響 (一)

瘦哨波經 於 26/03/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上文提到球員>球星>球壇傳奇人物的發展路向,又簡單地介紹過球迷了解球員實力的方式主要是透過媒體資訊和觀看球賽。

當了解到球員的發展路向和實力後,接下來,將會從轉會市場、陣式戰術,現今足球的發展趨勢等因素深入探討對球員發展的影響。

轉會市場的顛覆對球員發展的影響
一)「波士文案」

球員的光陰短暫,忠誠與榮耀始終難共存,始終每個聯賽只有數支大球會,球員也需為前途作打算。因此,轉會是無可避免的。

在舊有轉會制度下,球員轉會須由買方向賣方付出轉會費,到買賣雙方達成協議,球員便可轉向新球會,表面上與現今轉會制度相同。分別在於在舊有轉會制度下,就算球員與原有球會的合約經已完結,新球會也必須向球員的原有球會付出轉會費,球員才能轉會。轉句話說,凡沒有合約在身的球員是不能與新球會簽下合同,除非新球會肯付出轉會費或原有球會准許球員免費轉會。因此,當球員與原有球會的合約完結後,而未有新球會介入時,球員的擁有權在這段時期仍然屬於原有球會。

1)「波士文案」對青年及本土球員的影響
1995年12月15日,歐洲法院就「波士文案」作出了兩項重要裁決,直接對往後足球轉會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顛覆。(#2)

第一項裁決;
比利時球員波士文以及歐盟成員國內的所有球員在合同期滿之後,可在歐盟成員國內自由轉會。

一些依靠出售自家青訓產品來賺取利潤,再利用轉會費維持青訓系統的球會,例如阿積士、PSV燕豪芬等,在「波士文案」後的發展便大不如前。

基於很多青年球員意識到轉會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只須等待合約期滿後便可選擇離隊,所以球員們與球會商討續約時便會要求更高薪金,令球會難以負擔,導致荷蘭、比利時、葡萄牙等依靠轉售青年球員來維持球會經營的聯賽,無論在競爭力、吸引力都每況愈下。而另一方面,大球會亦由以往向小球會收購新星的策略,改為與小球會爭奪青年球員作自家培訓,進一步擴大雙方差距。

而更諷刺的是,由於現在過多青年球員在年幼時選擇加入大球會的關係,間接造成現今球壇一個奇怪的趨勢:以往是小球會把具潛力的球員賣給大球會,但現在卻變成大球會過度囤積青年球員,加上本身人腳配備經已充裕,令他們苦無上陣機會,唯有外借到其他球會磨練(例如車路士今屆就外借了接近15位21歲或以下的青年球員到其他球會),表現好的或會被收回留待下季起用,但機會率不高。相反,大部分球員都視這次外借機會為一次自我推銷的契機,向外展示實力,尋求轉投其他球隊的機會。

第二項裁決:
「波士文案」同時禁止歐盟成員國的本土聯賽,以及歐洲足協在比賽中限制非本地球員上陣的數目,但不包括非歐盟成員國的球員。

由於歐盟成員國的球員在上陣人數上不再受到限制,導致球會開始不斷收購歐盟成員國的球員,間接令一支球隊的上陣球員數目出現大量外援,減低本土球員上陣機會,甚至影響國家隊的發展。

國內聯賽打吡大戰受影響

每個聯賽的打吡大戰都是球迷全季最期待的其中一場比賽。無論球隊當季的排名如何,只要在打吡大戰中能夠戰勝同市對手或國內死敵的話,忠實球迷都會以此作為當季其中一個最值得紀念的時刻,就算球隊於當季成績低落,也可以此作自我安慰。因此,作為忠實球迷,以至在當地從小就支持球隊的球迷,對於打吡大戰的體會,會比中立球迷的感覺更深。故此,他們會對任何在打吡大戰中有出色表現的球員留下深刻印象,特別是本土或自家青訓球員。

而作為球員,他們當然明白打吡大戰的意義,也知道球迷對於這類比賽的投入程度會特別狂熱,甚至被球迷的打氣聲牽動情緒。因此,他們在比賽中也會表現得份外肉緊,過火攔截的機會亦會比平時多。

倫敦打吡(阿仙奴對熱刺),是現時英超中比較多本土球員上陣的傳統打吡戰。傳統上,兩隊都以英倫球員為主,阿仙奴的後防有四大長老:迪臣、阿當斯、基昂,温特本,再加上施文、伊恩胡禮、麥臣,柏奴亞,後期的阿殊利高爾等;而熱刺則有門將獲加、安達頓、費迪南、舒寧咸、蘇甘保,及後期的京治。

但到了千禧年代,雙方都開始以外援球員為重心,例如阿仙奴已經多次排出全外援陣容應戰,惹來不少球圈人士非議。而熱刺的本土常規球員則剩下迪科爾、保羅羅賓遜、卡域克、多遜等。

此情況直至近年才得到改善,禾確特、韋舒亞、張伯倫、張伯斯、韋碧克等,縱使他們未必是球隊的必然正選,但方向是正確的。而熱刺自普捷天奴上任後,便大幅度提拔陣中的本土小將上一隊比賽,哈利簡尼、馬遜、迪里阿里、卡路爾、加上迪亞、卡爾獲加,丹尼路斯。相信就算英格蘭足總在未來大幅增加本土球員的註冊數目時,兩隊都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只不過,由於大部分球會越來越倚重外援球員,間接令本土球員的上陣空間越來越少,令部分打吡大戰中的激烈程度減退。

當中雙紅會(曼聯對利物浦)的情況為甚,雙方昔日都有一批青訓產品於打吡戰中拼過你死我活:傑斯、碧咸、利維尼兄弟、史高斯、畢特、科拿、麥馬拿文、奧雲、謝拉特,加歷查等,但現在只剩下連加特、麥尼亞、波夫域積遜、拉舒福特,伊比等年輕小將支撐青訓大本營。至於其他本土球員上陣的人數雖然與以往差不多,但大多數的效力年份不算長,佐敦軒達臣、拉蘭拿、佳尼、史杜列治、艾殊利楊格、史摩寧、菲爾鍾斯、梳爾等人只是效力了數季 (效力十個球季或以上的只有朗尼,卡域克),這局面亦令近年雙紅會的「埋牙」場面不及當年。

又以米蘭打吡為例,由以往的馬甸尼、加度素、岩布仙尼、派路、托度、迪拜阿治奧、韋利、簡拿華路,馬達拉斯等經典球星,到現在的當拿隆馬、迪施基利奧、阿比迪、羅馬洛尼、貝圖拉斯、邦拿雲度拉、蒙杜利禾、巴洛迪利、迪岩布斯奧、大衛辛頓,無論是名氣或對球隊的影響力都不及上一代。再加上外援球員的質素大幅下降,令近年米蘭打吡的號召力大不如前。

「波士文案」後,歐洲球壇的轉會市場掀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加劇了大小球會實力上的差別,扭轉了青年球員發展的方向,球壇幼苗不能茁壯成長,更難展望成大器。

待續...

Reference
#2
https://zh.m.wikipedia.org/zh-hk/博斯曼法案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