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發展史與數據論攻守轉換

瘦哨波經 於 18/10/2022 發表 收藏文章
足球發展史

回顧足球發展史,相信大家都會知道或感覺到,大約每十年球壇就會出現一種新趨勢,正確來說應該是微調+改良舊有戰術來抗衡當時流行踢法,從而變成下一個十年的戰術潮流。

三十年代Herbert Chapman的W-M陣式,Hugo Meisl的多瑙河流派,以及Karl Rappan的Swiss Bolt、五十到六十年代巴西的4-2-4陣式,Helenio Herrera的十字聯防(Catenaccio),以及Alf Ramsey的無翼奇蹟(wingless wonders)。七十年代米高斯的全能足球(Total football)講求對空間的使用和如何控制比賽。到八十年代百花齊放,陣式開始多樣化,主要以4-4-2和3-5-2為主,當中查柏東尼帶領祖雲達斯時採用的Zona mista,沙基帶領AC米蘭的區域聯防,還有九十年代初告魯夫帶領巴塞隆拿時的前場迫搶和後場buildup play,全都都成為往後足球戰術發展的基礎。九十年代雙前鋒(高矮配或9號半+射手)配合雙翼齊飛,千禧年代無論4-5-1抑或4-3-3陣式都講求中場爭奪以及中鋒超強個人能力。到一零年代雖然由positional play過渡至transition,但很多時候都是兩種踢法同步進行。

如是者在過去十年,越來越多球隊注重攻守轉換細節,大致可分為attacking transition 和 defensive transition 兩種。

Attacking transition (由守轉攻)

1)Vertical directness
主要採用4-2-2-2陣式,透過縱向傳送(直線或大腳長傳)製造混亂場面,雙前鋒連同兩名攻擊中場在對方中路製造人數優勢,兩閘亦可在half space位置跟中場球員作三角傳送,又或中場跟前鋒透過Up,back,through傳送打穿對方防線。

2)Counter attack
舊式防守反擊主要是防守一方把防線縮後作低位防守,誘使對方壓前進攻,然後當成功截斷對方傳送後便利用對方後場大遍空間作快速反擊。
現代防守反擊則是防守一方壓前反搶對方皮球,成功後便透過兩三腳快速傳接配合攻門。

Defensive transition (由攻轉守)
1)Counter pressing
可分為space oriented(壓縮空間), passing lanes oriented(遮線), man oriented(人盯人)以及ball oriented(跟波走)四種。當然,在比賽中通常會同時間採用多於一種反搶方式來搶截對方皮球,例如前鋒和中場球員會遮線,而中堅則會貼身看管對方前鋒。

2)High pressing
Ball oriented是高位壓迫其中一種方式。但至於在什麼時候作出高位壓迫?就要視乎球員閱讀球賽能力,例如留意對方後場球員的傳送質量,包括傳送力度,方向,接應者當時的身體擺動方向,當有所失誤時,便應壓前上搶(pressing trigger)。
另一方面,防守一方亦可以製造壓迫陷阱(pressing trap),迫使對方盡快向前傳送。例如當對方橫傳給閘位球員時,防守一方立即派出兩三名球員衝向對方,迫使對方閘位球員大腳踢前,而中堅就會趁機跟前鋒爭奪第一點。

由此可見,一支球隊要成功在Transition過程中佔得先機絕非易事,特別是如何有效地作出反搶,繼而轉化成攻門。當中球員選材是其中一項重要因素,年輕有活力之餘,亦需要擁有預判比賽形勢的觸覺。

誠然,早在70年代全能足球興起時已經廣泛使用壓迫性踢法,當中由Ernst Happel帶領的飛燕諾,米高斯帶領的阿積士和魯班諾夫斯基帶領的基輔戴拿模更是表表者。他們都對球員的體能和比賽狀態有極高要求,而當時更已經從運動科學,飲食營養和針對性訓練三方面著手維持球員狀態。由此可見,現代足球最講究的counter pressing和high pressing,其實是汲取昔日足球戰術再配合現代運動科學加上精密數據分析出來的產物。

數據論壓迫

接下來,將會透過歐洲四大聯賽一系列的壓迫數據,從而分析各個聯賽的中前場壓迫表現。

- Successful pressure per 90 mins and % (向對手施壓並在五秒內搶回球權次數和成功率)

四大聯賽:德甲場均39.41次(31%),英超場均37.57次(29.9%),意甲場均35.23次(29.9%),西甲場均34.37次(27.6%)

四大聯賽頭三支球隊:波琴45.3次,法蘭克褔45.3次,列斯聯44.2次

至於成功率方面,頭三支球隊分別是:拜仁幕尼黑(36.8%),利物浦(35.5%),西維爾(33.9%)

- Challenge intensity (計算防守一方在失去球權後每分鐘向對手作出的防守動作,例如defensive duels, loose ball duels, interceptions, tackles,數字越高,代表防守強度越密集)

四大聯賽每隊場均次數:德甲5.93次,英超5.83次,西甲5.74次,意甲5.62次

四大聯賽頭三支球隊: 華倫西亞7.7次,車路士7.4次,拜仁慕尼黑7.1次

- Ball losses (次數越多代表失去球權次數越多)

四大聯賽每隊場均次數:德甲111.1次,英超98.9次,意甲94.5次,西甲92.1次

只不過,上述三項數據並沒有明確指出球隊壓迫區域,若想進一步了解壓迫細節,可參考下列四項數據:

- Successful pressure in attacking 1/3

四大聯賽:德甲場均30.87次,英超場均30.44次,西甲場均29.69次,意甲場均27.89次

四大聯賽頭三支球隊:皇家蘇斯達36.8次,曼城35.7次,科隆35.4次

- Possession won final 3rd per match

四大聯賽每隊場均次數:西甲場均4.7次,英超場均4.6次,德甲場均4.3次,意甲場均4次

四大聯賽頭三支球隊:畢爾包7.7次,列斯聯7.1次,巴塞隆拿/拜仁慕尼黑6.6次

- high turnovers (離對方球門40碼範圍以內搶回球權次數)

四大聯賽每隊場均次數:德甲7.08次,英超7.05次,西甲6.68次 ,意甲6.57次

- PPDA (passes allowed per defensive action) 是由 (分子)進攻一方的傳球次數,除以 (分母)防守一方在中前場 (即離對方球門60碼範圍以內)的防守動作次數,當中包括攔截,上搶和犯規。PPDA數值越小,代表防守一方在中前場的防守強度越高,相反,數值越大代表防守一方的防守越鬆散。

對上五季(17/18-21/22),西甲都是歐洲四大聯賽中PPDA值最低的聯賽,反映出西甲球隊的防守強度屬四大聯賽中最高。而來到今季(截至2022年10月18日),情況依然沒有改變,根據understat資料顯示,西甲的PPDA值只有10.80,緊隨其後的是意甲11.38,徳甲11.61,英超 12.97

但值得留意的是發展趨勢,西甲今季的PPDA數值其實有明顯升幅,英超的PPDA數值持續上升,德甲的PPDA數值則越來越接近排次席的意甲。

球隊方面,巴塞隆拿排四大聯賽之首(PPDA值6.71)。而前十位情況跟往年一樣,共有一半球隊來自西甲,當中包括巴塞隆拿,皇家蘇斯達(6.84)、華倫西亞(7.04)、華歷簡奴(7.39)和西維爾(8.24),而其餘五隊分別是費倫天拿(7.25),列斯聯(7.37),拜仁慕尼黑(7.77) ,車路士(7.79)和維羅納(8.79)。

縱使西甲的防守強度以及在對方後場搶回球權次數較高,但若論壓迫密度和成功率,德甲絕對是四大聯賽之冠(Successful pressure (%)最高,challenge intensity最高,ball losses次數最多,high turnovers最多)。

壓迫數據的局限

壓迫數據在現階段還是結果論,意思是只計算一支球隊成功搶回球權的次數或在哪個區域成功搶回球權,卻忽略了當中運用哪種壓迫方式搶回球權,例如透過人盯人搶回球權的數字。

另一方面,縱然PPDA具有代表性,但到目前為止仍沒有統計資料顯示防守強度跟球隊成績是否有直接關係?還有,遮線是其中一種反搶方式,但現時還未有方法可以把遮線防守數據化。

只不過,足球全面數據化都只是對上十年才廣泛應用,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量度反搶數據推陳出新,拭目以待。

註:數據來自Fbref, Wyscout, FotMob, Understat, theanalyst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