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構】英超全球化帶來的利與弊,與德國青訓發展等模式越行越遠

車路士是最勁 於 14/10/2013 發表 收藏文章
【詳細解構】英超全球化帶來的利與弊,與德國青訓發展等模式越行越遠
一個財政強健、外國天才遍地,球會也常能爭奪歐聯霸權的聯賽,她所處國家卻還有這樣一面:國家隊老套無趣,是大賽一日遊的常客。太耳熟了,不是嗎?千禧年之際,德國足壇和今天的英格蘭處在相似的位置上。那個年代,本土好苗子稀缺的問題逐漸明朗。德國足協和德甲達成協議對青訓發展進行系統化高投入的重建,和英超一年前所採納投入3.4億英鎊的精英球員養成規劃(EPPP)沒有太大差別。德國的故事接下來的部分讓人耳熟,並且符合邏輯——更好的教練加上更好的訓練等於更好的球員——讓英格蘭看到了在三到五年內將其病症從緩解直至治癒的光明未來。考慮到巨大的投入,對於一定範圍內的改進是可以期待的。但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在這方面,德國的經驗並不能保證一定成功,因為這​​是不可複制的;百年難遇的財政危機席捲而至壓抑了聯賽對外國人的需求,並使得本土年輕而廉價的勞力得到更多出場機會。2001年,德甲電視轉播的長期合作夥伴基爾希傳媒集團,遇到了危機。球會們面臨嚴重的收入短缺,有的已經瀕臨破產。史特加,身為上游球隊中的一員,在01-02球季無力簽下哪怕一人;經理馬加夫被迫擢升像希比、希迪布蘭和古蘭爾這樣的年輕球員。本人在球季結束後轟動性地位列第二,僅次於拜仁;而在態度上,他們也成為了革命的先驅者。年輕球員得到了支持者們的熱烈反響,培養土生土長的小天才也突然變成很酷的事。
馬爾特起草了一份讓聯賽“史特加特化”的方案,並於2003年六月登在了《南德意志報》上。希望在06年本土世界杯呈現一隻強力球隊的願望加劇了這種趨勢,德國球會的老闆和教練們也攜起手共創未來。總而言之,德國足球強行切斷了依賴經驗的傳統,取而代之的是對青訓熱情的欣賞。這一轉變使得奇連士文能夠在2004到2006年間對國家隊的位置進行激進的調整。舒韋恩史迪加和普度斯基得以晉升到那支大打攻勢足球的德國隊,禾拉的實用主義則被棄之腦後。在德甲踢球的外籍球員數量過去幾年里相對較為穩定,總百分比從02-03球季的51.5到12-13球季的52.3,一直保持50出頭的比例。換言之,基治並非外籍球員流失的罪魁禍首,它的影響比這更為微妙。隨後幾年裡一波減少支出削減債務的浪潮,讓球會在引入平庸外籍球員並使其擔當正選的問題上更加謹慎。舉例來說,漢諾威96在06年德國世界杯前一年將他們陣中的外國人從21人砍到了11人。雖然像拜仁這樣的頂級球會仍然有能力在2003年以創球會記錄的1850萬歐元將馬卡爾從拉科魯尼亞收入囊中,大多數球隊還是只能挑點地攤貨。外籍球員“中間市場”的崩潰給德國球員帶來機會,後者數量在同一時期也是節節攀升。德國足球命運的轉變既需要基層配合,也離不開讓塞翁失馬的金融危機。在現下英超這個世界上商業化程度最高的聯賽里,沒有元素能讓歷史以德國的方式重演;更可能的是引導英超成功的全球化機制愈加發達。也許我們離外籍老闆將所有20只球隊變為掌中玩物並交給20位外籍教練的那一天不遠了,而促進英國球員(和教練)發展在他們眼中不值一提。實際上,那甚至會對聯賽的根本產生不利影響——外國資本的介入引起了海外的注意,並且球隊的腰包因更加豐厚的電視轉播及贊助合同而膨脹起來。
在沒有嚴重的金融危機或是球迷突然變得很愛國的情況下——此時二者貌似都沒什麼可能性——將會產生兩種可能的結果。精英球員養成計劃日漸增長的畢業生們可以在轉會市場的價格優勢將那些把英超球隊視為“中間市場”的外國佬趕出去。另一種可能則是由於英超的瓶頸太難突破了,本土越來越多的好球員也只得到低級別聯賽和海外效力。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正視鶴臣狹小逼仄的選人空間。在第三比賽日220位正選只有58人——我已經把車路士2-1戰勝維拉的比賽算上了——是英國人。比例低下至令人沮喪的26%。換一個角度看:鶴臣在23人大名單裡一定要在每個位置上的三個矮子裡拔出一個高個來。而在德國,198位德甲正選球員中有96人能為路維所用。比例到了48.5%。如果再加上七位在國外效力的國家隊成員(基迪拉,普度斯基,奧斯爾,梅迪薩卡,舒賀爾尼‎,高路斯,高美斯)就有103人了— —路維在每個位置上差不多有五位人選。在英格蘭(目前還沒有海外國腳)能為國家隊主帥提供同樣多的選擇之前,三獅軍團即便拋開戰術和人事問題也難以同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一較高下。



原文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