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athan Wilson專欄分析作客入球優惠利與弊:作客入球優惠定勝負或晉級的規則合理?今日仲合時宜嗎?

車路士是最勁 於 20/03/2013 發表 收藏文章
Jonathan Wilson專欄分析作客入球優惠利與弊:作客入球優惠定勝負或晉級的規則合理?今日仲合時宜嗎?
想像一下羅賓奴把比賽末段那個自由球開向禁區,而不是短傳導致AC米蘭失去球權而被射入了第四球。想像一下麥薩斯爭搶這一球,他的馬尾辮拂中了皮球改變了它的去向,皮球越過了域陀·華迪斯滾入了球網。這樣當晚的比數就是3-1,總比數是3-3,AC米蘭就可以憑作客入球優惠擊敗巴塞羅那晉級。其實他們並沒有真正擊敗了對手,你說有嗎?他們只是憑著一條蠻橫的規則晉級,我們都對此習以常,並接受了它。拿另一場比賽來說吧,史浩克04對加拉塔沙雷的比賽,如果比數是0-0,史浩克04就可以晉級,要是踢成2-2,晉級球隊就是加拉塔沙雷。兩個平手的比數卻帶來不同的結果。當然,烏姆特-布魯特斯的入球令加拉塔沙雷以4-3的總比數晉級,但這個入球的出現是因為史浩克04知道對手的作客入球會導致自己出局,因此他們要球員上前進攻。再說星期三晚上的比賽,如果阿仙奴以2-0擊敗了拜仁慕尼黑,他們真的不應該有加時的機會嗎?如果馬拉加以2-1擊敗波圖,波圖應該出局嗎?
或者說星期四的歐霸盃,紐卡斯爾在首回合作客的防守做得很出色,與安治踢成0-0,如果他們週四晚在比賽初段因防守出錯而失了一球,為什麼他們要射入兩球才可以避免出局?為什麼防守犯錯出現在莫斯科四分鐘的補時階段與出現在聖占士公園球場的早段就有這種分別?這就是作客入球規則的第一個問題:這是完全不公平的,導致一些入球的價值比另一些入球更高。尼昂在魯營球場的射門打在立柱上,實際上他錯失了一個半的入球,而不是一個入球。如果這可以帶來更精彩的足球,讓比賽變得更刺激,那麼這條規則固有的不合邏輯是可被容忍的。事實卻不是這樣,這條規則恰好使比賽變得與其原意相反。歐洲的作客入球機制首度出現在1965年的歐洲盃賽冠軍盃上,以避免出現重賽,因為重賽會增加成本,而且難以安排。與其要擲硬幣來決定勝負誰屬,這似乎是兩害取其輕的辦法。除此之外,這規則在當時也是有一些道理的。在當時的所有歐洲賽事的客場比賽當中,只有16%是客隊獲勝。客場比賽是很困難的,旅途令人疲累,而且客隊經常要面對不熟悉及不利的狀況。結果,客隊的踢法往往都趨向保守,試圖頂住壓力,避免大比數落敗。以1964-65年的歐聯為例,在30場比賽之中只是3場比賽有球隊在領先2球或以上的情況下被逆轉。
以0-2落後已被視為無法挽回,作客入球規則只是要讓球隊認為1-3輸球比0-2輸球較好,鼓勵球隊冒險進攻。不過形勢已大為不同,在過去五年的歐洲賽事裡,每年也有30-35%的比賽是由客隊獲勝的,即使你要爭論客場入球規則依舊有效,引進這個規則的原意也已經不存在了。在主客場的條件差別非常大的賽事,客場獲勝是難以被逆轉的,例如非洲冠軍杯。霍基在《The Blizzard》的創刊號裡寫道:在非洲,差劣的球証水準及各具不同標準的場地也造成了影響。兩回合製的比賽要在不同季節的天氣下進行,突尼斯還是冬季的時候,開普敦卻是炎炎夏日。在這種情況下,作客入球規則是一個重要的補償機制。歐聯卻不是這樣,在1960年代及1970年代,參加歐聯的球隊還是風格各異,對手及場地的差異更大,但當今的歐聯已失去了多樣性,另類的球隊難有作為。現今的交通更便利,比賽條件趨向一致,德國球隊與西班牙球隊或俄羅斯球隊與法國球隊之間的差異已經沒有以往那麼大了。各隊的國際化使各國踢球風格的獨特性不再那麼強。客場比賽不像以往那麼令人害怕,作客入球機制便成為了畸形產品。
要看它怎麼糟蹋足球,只需要回顧一下上季拜仁慕尼黑對皇家馬德里的歐聯四強。拜仁慕尼黑在首回合以2-1領先,要追平比數的皇家馬德里在次回合的開局踢得很勇猛,在開場前14分鐘內射入了2球,迫使拜仁慕尼黑要大舉進攻,他們憑著27分鐘的一個十二碼把總比數改寫為3-3,這半小時的比賽十分令人振奮,但接下來比賽就很乏味了。拜仁慕尼黑希望通過這粒作客入球保持住局面,皇馬也勒住了攻勢,他們知道如果再失一球,他們就要射入兩球才有晉級的機會。拜仁踢得就像每一支客隊一樣小心翼翼,皇馬則受客場入球機制影響而要大踢防守足球,因此客場入球機制不僅無法鼓勵客隊踢得更進取,而且令主隊踢得更謹慎。許多教練都持有這種意見。我覺得客場入球的戰術作用太大了。雲加在2008年一個會議上說道:然後球隊會對主場踢成0-0感到滿意,這把現代足球比賽變得過於戰術化了,沒有正面的作用,卻造成與本意相反的效果。這個機制鼓勵你要在主場做好防守。這個機制是不公平且不合邏輯的,造成了與本意相反的效果,為什麼我們要容忍它?



原文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