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athan Wilson專欄:4-2-3-1陣型已經衰落了,將會消失?
聰明的邊路球員可以殺傷使用這個體系的球隊,曾經叱吒一時的陣型,終究淪落為平庸。費格遜曽說,足球其實是一種輪迴,他所說的是球會及國家,在某個時段會突然湧現一批好球員,這也適用於陣型和足球風格。風靡一時的4-2-3-1取代了4-4-2成為了世界主流陣型,但4-2-3-1也同時承受著強烈的衝擊。而成敗的關鍵,往往在於邊路。在很大程度上,足球戰術的歷史都是在尋找空間,當中路過於密集的時候,較疏落的邊路便成為主要的戰場。當初制定球場尺度的立法者展示了很高的智慧及先見之明(或者他們只是碰了運氣,不過還是歸功於他們吧)。現在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球門的寬度是其高度的三倍,點球點與球門的距離是球門寬度的1.5倍,這些都是完美的。即使是球員變得高大,這種設計仍可以有效運作。射入十二碼的機率大約是四分之三,所以一個十二碼的價值就是四分之三球,直覺上也認為這是合理的。他們對球場面積(100-130碼乘50-100碼,實際上是110碼乘68碼)的掌握也恰到好處,10名外場球員的活動範圍不太足以覆蓋球場面積,在任何情況下總會留下一些可被利用的空間。哥迪奧拿的良師益友利洛認為4-2-3-1令他可以最好地在場上分配球員,這是可以理解的。中路的三名球員可以靈活移動,高位的邊路球員則解決了4-4-2最直接的問題:對手的邊後衛身前總是有很多時間和空間(對於強調傳球和壓迫的球隊來說,平均分佈球員的位置顯得特別重要,雖然採用其他踢法的球隊有其他要優先考慮的因素,但這對於他們來說也是有效和恰當的)。不過空間依然存在的,球隊的覆蓋面積永遠不夠大。4-2-3-1的問題是當邊路球員上前壓住對手邊後衛的時候,在邊路球員與自己的邊後衛之間便出現空隙,這個空隙不是在身前身後,而是在兩線之間,對手較難利用這些空隙,但還是可能的。在2010年世界杯荷蘭對巴西的四分之一決賽,羅賓奴在上半場踢得很好。不管是有意還是本能使然,他沒有向前緊逼雲達偉爾,使得對方放棄了貼身盯防,同樣地也使得自己免受洛賓的困擾,他的進球正是來源與此,在不斷的跑動中尋找空當,利用空當進一步跑位,覺悟過來的洛賓只得絕望地在後面追著。一名不靠近對手邊後衛的聰明邊路球員對付4-2-3-1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當對手的翼鋒怠誤他的防守工作時。洛賓或許會解釋在那種情況下,他把注意力放在巴西的左邊衛巴斯托斯身上——雖說羅本不是特別勤奮的球員,但他也說得在理:當前鋒來到這種不上不下的區域時,對手很難盯防他。以往我們經常都聽說10號球員在兩線之間活動,但4-2-3-1當中的兩名防中壓制了這種踢法,相對地4-2-3-1的弱點便出現在邊路上。荷蘭在世界杯八強決賽的轉捩點是迪莊在下半場進一步向右方游移,雲達偉爾則稍為上移,這兩個舉措壓制了羅賓奴。由於羅賓奴的跟防做得不到位,洛賓的觸球機會大增,並可以不受約制地奔襲巴斯托斯。當4-2-3-1開始冒起的時候,這似乎是能夠再次起用擅長盤球的球員的一個辦法。由於美斯、C朗、洛賓及夏薩特這樣的球員大行其道,人們很容易就會忽略,在90年代中期,其實已經很難見到球員會運用技術而不是速度來跑向和盤過對手。舊時代的翼鋒被改造成邊路前鋒,他們注重於取得進球多於傳中,但以其位置上的近身技術來說,傳統翼鋒的一些特點在過去15年再度受到重視。這種情況變得越來越明顯。不過,球員在高位試圖盤帶過人其實也給本方帶來了風險。邊路球員至少至少應該做好準備,回追和盯防對手的邊後衛。最理想的情況是,當對方的翼鋒來到了本方腹地時,4-2-3-1的邊路球員應該具備撤後及盯防對手翼鋒的意識。季之初,車路士把夏薩特、奧斯卡及馬達悉數派遣上陣,這讓他們的邊路處於極為暴露的危險狀態,雖說奧斯卡和馬達已經很勤奮了。而且,他們的邊後衛站位異乎尋常地特殊,這讓他們的後防線常常處於三個人的狀態,也給他們帶來了特殊的麻煩。雖然面對維拉的時候他們通過自己的改變和維拉的不走運暫時解決了這個麻煩。即使是C朗也給皇家馬德里製造了問題。阿仙妃敗於曼城,這又暴露出一個明顯的問題:普度斯基對阿仙奴造成的麻煩。他在反擊的時候表現很棒,但他缺少必要的一對一技術和想像力,這使得與他對位的後衛經常能自由活動,而他卻很少回追對方。後果就是經常暴露在對手的火力之下。曼城的兩個入球都是來自右路,雖然第一個入球是阿仙奴防守罰球不集中所致,但占士·米拿聰明地利用了阿仙奴陣型的空隙,他可以持續地構成威脅。並不是要說4-2-3-1 已經完蛋或失勢。與其他陣型一樣,它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點。當4-3-2-1嶄露頭角的時候,可以理解對手要花一些時間去鑽研弱點何在。在過去三年,4-2-3-1的弱點變得更明顯。足球裡沒有東西是絕對穩固和無敵的,4-2-3-1的強勢已維持了一段長時間,其實它只不過是一個平凡的陣型而已。
原文
聰明的邊路球員可以殺傷使用這個體系的球隊,曾經叱吒一時的陣型,終究淪落為平庸。費格遜曽說,足球其實是一種輪迴,他所說的是球會及國家,在某個時段會突然湧現一批好球員,這也適用於陣型和足球風格。風靡一時的4-2-3-1取代了4-4-2成為了世界主流陣型,但4-2-3-1也同時承受著強烈的衝擊。而成敗的關鍵,往往在於邊路。在很大程度上,足球戰術的歷史都是在尋找空間,當中路過於密集的時候,較疏落的邊路便成為主要的戰場。當初制定球場尺度的立法者展示了很高的智慧及先見之明(或者他們只是碰了運氣,不過還是歸功於他們吧)。現在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球門的寬度是其高度的三倍,點球點與球門的距離是球門寬度的1.5倍,這些都是完美的。即使是球員變得高大,這種設計仍可以有效運作。射入十二碼的機率大約是四分之三,所以一個十二碼的價值就是四分之三球,直覺上也認為這是合理的。他們對球場面積(100-130碼乘50-100碼,實際上是110碼乘68碼)的掌握也恰到好處,10名外場球員的活動範圍不太足以覆蓋球場面積,在任何情況下總會留下一些可被利用的空間。哥迪奧拿的良師益友利洛認為4-2-3-1令他可以最好地在場上分配球員,這是可以理解的。中路的三名球員可以靈活移動,高位的邊路球員則解決了4-4-2最直接的問題:對手的邊後衛身前總是有很多時間和空間(對於強調傳球和壓迫的球隊來說,平均分佈球員的位置顯得特別重要,雖然採用其他踢法的球隊有其他要優先考慮的因素,但這對於他們來說也是有效和恰當的)。不過空間依然存在的,球隊的覆蓋面積永遠不夠大。4-2-3-1的問題是當邊路球員上前壓住對手邊後衛的時候,在邊路球員與自己的邊後衛之間便出現空隙,這個空隙不是在身前身後,而是在兩線之間,對手較難利用這些空隙,但還是可能的。在2010年世界杯荷蘭對巴西的四分之一決賽,羅賓奴在上半場踢得很好。不管是有意還是本能使然,他沒有向前緊逼雲達偉爾,使得對方放棄了貼身盯防,同樣地也使得自己免受洛賓的困擾,他的進球正是來源與此,在不斷的跑動中尋找空當,利用空當進一步跑位,覺悟過來的洛賓只得絕望地在後面追著。一名不靠近對手邊後衛的聰明邊路球員對付4-2-3-1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當對手的翼鋒怠誤他的防守工作時。洛賓或許會解釋在那種情況下,他把注意力放在巴西的左邊衛巴斯托斯身上——雖說羅本不是特別勤奮的球員,但他也說得在理:當前鋒來到這種不上不下的區域時,對手很難盯防他。以往我們經常都聽說10號球員在兩線之間活動,但4-2-3-1當中的兩名防中壓制了這種踢法,相對地4-2-3-1的弱點便出現在邊路上。荷蘭在世界杯八強決賽的轉捩點是迪莊在下半場進一步向右方游移,雲達偉爾則稍為上移,這兩個舉措壓制了羅賓奴。由於羅賓奴的跟防做得不到位,洛賓的觸球機會大增,並可以不受約制地奔襲巴斯托斯。當4-2-3-1開始冒起的時候,這似乎是能夠再次起用擅長盤球的球員的一個辦法。由於美斯、C朗、洛賓及夏薩特這樣的球員大行其道,人們很容易就會忽略,在90年代中期,其實已經很難見到球員會運用技術而不是速度來跑向和盤過對手。舊時代的翼鋒被改造成邊路前鋒,他們注重於取得進球多於傳中,但以其位置上的近身技術來說,傳統翼鋒的一些特點在過去15年再度受到重視。這種情況變得越來越明顯。不過,球員在高位試圖盤帶過人其實也給本方帶來了風險。邊路球員至少至少應該做好準備,回追和盯防對手的邊後衛。最理想的情況是,當對方的翼鋒來到了本方腹地時,4-2-3-1的邊路球員應該具備撤後及盯防對手翼鋒的意識。季之初,車路士把夏薩特、奧斯卡及馬達悉數派遣上陣,這讓他們的邊路處於極為暴露的危險狀態,雖說奧斯卡和馬達已經很勤奮了。而且,他們的邊後衛站位異乎尋常地特殊,這讓他們的後防線常常處於三個人的狀態,也給他們帶來了特殊的麻煩。雖然面對維拉的時候他們通過自己的改變和維拉的不走運暫時解決了這個麻煩。即使是C朗也給皇家馬德里製造了問題。阿仙妃敗於曼城,這又暴露出一個明顯的問題:普度斯基對阿仙奴造成的麻煩。他在反擊的時候表現很棒,但他缺少必要的一對一技術和想像力,這使得與他對位的後衛經常能自由活動,而他卻很少回追對方。後果就是經常暴露在對手的火力之下。曼城的兩個入球都是來自右路,雖然第一個入球是阿仙奴防守罰球不集中所致,但占士·米拿聰明地利用了阿仙奴陣型的空隙,他可以持續地構成威脅。並不是要說4-2-3-1 已經完蛋或失勢。與其他陣型一樣,它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點。當4-3-2-1嶄露頭角的時候,可以理解對手要花一些時間去鑽研弱點何在。在過去三年,4-2-3-1的弱點變得更明顯。足球裡沒有東西是絕對穩固和無敵的,4-2-3-1的強勢已維持了一段長時間,其實它只不過是一個平凡的陣型而已。
原文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