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隊代表隊,都是代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地區代表隊的層面,一些爭取獨立的分子更會視之為國族的象徵。而國際比賽就如戰場一樣,由代表著兩個地區的球隊交手。到底代表隊與國族之間的關係為何?在國際比賽中,國族又扮演著一個怎樣的角色?在下不才,就用本文的約二千字來嘗試簡述一下它們之間的關係,歡迎大家補充和修正。
代表隊:塑造國族身份的工具
代表隊的人腳、風格,往往是塑造國族身份的一個工具,尤其是在那些現代足球興起時,仍未凝聚國族認同的地區。例如在十九世紀獨立建國的拉美國家,當權的歐洲白人殖民者與被壓迫的原住民和黑奴當時就難以擁有一致的認同。後來這些國家進行建構國族的工程時,部分政權就視足球為團結國民的工具,令國家內不同族群和社會地位的人都聚焦在此。
在巴西,足球就是國家歷史和文化的一部份。1950年巴西首次主辦世界杯,可惜在決賽敗給烏拉圭,「馬拉簡拿慘案」就成為全國恥辱,某程度上亦是全國人民的「集體回憶」。隨後,巴西多次奪得世界盃,個人華麗的腳法,水銀瀉地的進攻就是足球的象徵。雖然巴西隊的戰術風格在八十年代中期後已經轉趨平實,但是「森巴足球」這個金漆招牌,還是令巴西國民的感到自豪,從而有一種身份的認同和歸屬感。透過運動來塑造國家意識和民族身份,巴西都可算表表者。
現今的香港隊,亦正正在塑造香港人的身份:基藍馬、法圖斯等歸化球員、徐德帥等居港滿兩年的國援、加上土生土長的港人,這隊「有層次」的香港隊所反映的,正是香港華洋共處、多元社會的本質。香港人的身份亦從來不只屬於單一族裔,而是建基於大家對香港的認同。香港隊所展示、強化和塑造的,正是多元的港人身份,對抗著那些「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漢族沙文主義的論述。
國際比賽就是對抗外敵
在國際中,球會、國家隊就是代表著自己所屬的國族,與來自其他地方的人對抗。最淺明的例子,莫過於在世界盃中,國民都會特別留意和支持自己的國家隊,當我們的代表隊勝出或落敗,我們的情緒都會被牽動。然而,在一些地區中,足球的代表隊是對抗外來殖民者或強大他者的象徵之餘,也可以是實實在在地培養國族身份,對抗外來者的工具。
在1910年至1945年間,韓國成為日本在東亞的殖民地之一,然而國民的反殖抗爭卻從未有停止。對他們而言,足球運動既可以培養國民身份,也可以用作鍛鍊體格,對抗殖民者。當時的韓國足球,正是反日抗殖的工具:在日治朝鮮半島期間,日韓亦舉行了首次的競技足球比賽。當時代表韓國的朝鮮足球會,在1927年遠征日本,取得5勝3和不敗的成績,更鼓舞韓國人的愛國熱情。隨後,民間的足球發展更為蓬勃,他們透過足球訓練來灌輸民族主義與抗日的思想,與及培養團隊和集體意識。所以,當時的日本殖民者經常阻止韓國人學習足球,藉此打壓獨立思潮。
古有韓國以足球抗日,今日的香港、中國的足球角力,又何嘗不是中港關係的縮影?面對著權傾一國、香港不斷被矮化、受中國侵蝕的事實,港隊在世界盃外圍賽遇上中國,正是讓香港人表示反抗的機會。中港大戰之所以廣受關注,不只是港隊在世界盃外圍賽尚有出現的機會,更是因為這種團結一致,對抗外敵的政治含意。今年九月,港隊眾志成城以0-0守和中國,球場上守住香港的象徵,就足以為香港的市民帶來鼓舞,提升他們對香港的歸屬感。
要打就打世界盃?1966年的南韓
基於自己的國族而出戰國際比賽,對抗外敵,這樣我們固然理解。但是我們應該難以想像:為了國族的命運和前途,重要如世界盃的賽事,代表隊有時還是可以放棄。
韓戰結束後的南韓,本來打算一心發展足球,並決心要打入1966年世界盃決賽周,然而死敵北韓的崛起,卻成為了他們路上的一大絆腳石。那時候的北韓足球標榜粗獷與體力化的足球風格,成就了他們29場國際賽的連勝紀錄。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北韓最後在當屆世界盃更是創造歷史,擊敗意大利,晉身世界盃的八強,直到2002年才被南韓打破這個紀錄。
面對著如斯強敵,南韓國家隊選擇在外圍賽開始前就宣佈退出,更賠上5000美元的罰款。表面上就是為了避免慘敗收場,丟人現眼;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因為當時兩韓的意識形態對抗甚為激烈:南韓在經濟發展上已經落後,如果綠茵場上也成為北韓的手下敗將,南韓的國民對於國家甚至是資本主義體制也會質疑。為了保住自己的國族,哪怕是世界盃這樣的大型賽事,代表隊也可以選擇退出。
結語:一件球衣,一個國族
從一件球衣,一隊代表隊,我們可以見到國家、國族是國際足球的中心和奮鬥的目標。所以不論是國際承認的國家,還是仍在爭取獨立的地區,都會成立自己的代表隊。即使他們的主權國家地位不受承認,沒有取得國際足協的會籍,參與世界盃等大型國際賽事遙遙無期,他們還是會熱衷於出戰國際賽,「非國際足球總會成員委員會」(Nouvelle Fédération-Board,簡稱NFB) 所舉辦的賽事就是一個例子。
成立代表隊,不單是在國際賽事中擁有自己的身份,更是建立國族的象徵,透過比賽來團結國民。參加大型的國際賽事,目的是讓代表隊取得成就,終究也是為了提升國民對於國族的歸屬感。然而,代表隊的主體也是國族,一旦參賽不利國家認同,為了國族的利益,有時代表隊參與國際賽的機會也會被犧牲。故此,個別的大型國際賽事只是代表隊的手段,能否參加或其成績並非最重要的事情,如何能藉著代表隊來建構自身的國族和提升國族認同才是其首要目的。
現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球員的流動或會淡化球會作為地區或國族代表的意味 (當然,如巴塞隆拿等某些球會在這方面依然旗幟鮮明);雙重國籍、歸化球員的出現亦對某些國族身份有所衝擊。然而,我們必須認清:代表隊和國際比賽的存在基礎,乃是國族。假如沒有了國族之間的對抗和張力,數年一度的「太公波」、那個大力神盃還有甚麼引人入勝之處?我們倒不如專注在每個星期都上演的英超、歐聯。
參考資料:
Kotowski, Jan (2014). “Reflections on Football, National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 url: https://networks.h-net.org/node/3911/discussions/31304/reflections-football-nationalism-and-national-identity [accessed on 8th October 2015].
趙永佳。(2013)。《全球化360》。香港:明窗出版社。
鍾樂偉。(2014)。《民族主義阻礙韓國足球發展》。擷取自: http://www.inmediahk.net/20140805b [accessed on 8th October 2015]. 運動公社。(2014)。《也論「插水」——費特如何體現巴西足球神髓?》。擷取自: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6391 [accessed on 8th October 2015].
方志恒。(2015)。《我們的足球場,我們的「港式國族主義」》。 擷取自: http://wp.me/p2VwFC-et7 [accessed on 8th October 2015].
延伸閱讀:
從撐港隊說起,細說足球與國族意識的覺醒
從種族到公民 —— 香港民族的足球「運動」
代表隊:塑造國族身份的工具
代表隊的人腳、風格,往往是塑造國族身份的一個工具,尤其是在那些現代足球興起時,仍未凝聚國族認同的地區。例如在十九世紀獨立建國的拉美國家,當權的歐洲白人殖民者與被壓迫的原住民和黑奴當時就難以擁有一致的認同。後來這些國家進行建構國族的工程時,部分政權就視足球為團結國民的工具,令國家內不同族群和社會地位的人都聚焦在此。
在巴西,足球就是國家歷史和文化的一部份。1950年巴西首次主辦世界杯,可惜在決賽敗給烏拉圭,「馬拉簡拿慘案」就成為全國恥辱,某程度上亦是全國人民的「集體回憶」。隨後,巴西多次奪得世界盃,個人華麗的腳法,水銀瀉地的進攻就是足球的象徵。雖然巴西隊的戰術風格在八十年代中期後已經轉趨平實,但是「森巴足球」這個金漆招牌,還是令巴西國民的感到自豪,從而有一種身份的認同和歸屬感。透過運動來塑造國家意識和民族身份,巴西都可算表表者。
現今的香港隊,亦正正在塑造香港人的身份:基藍馬、法圖斯等歸化球員、徐德帥等居港滿兩年的國援、加上土生土長的港人,這隊「有層次」的香港隊所反映的,正是香港華洋共處、多元社會的本質。香港人的身份亦從來不只屬於單一族裔,而是建基於大家對香港的認同。香港隊所展示、強化和塑造的,正是多元的港人身份,對抗著那些「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漢族沙文主義的論述。
國際比賽就是對抗外敵
在國際中,球會、國家隊就是代表著自己所屬的國族,與來自其他地方的人對抗。最淺明的例子,莫過於在世界盃中,國民都會特別留意和支持自己的國家隊,當我們的代表隊勝出或落敗,我們的情緒都會被牽動。然而,在一些地區中,足球的代表隊是對抗外來殖民者或強大他者的象徵之餘,也可以是實實在在地培養國族身份,對抗外來者的工具。
在1910年至1945年間,韓國成為日本在東亞的殖民地之一,然而國民的反殖抗爭卻從未有停止。對他們而言,足球運動既可以培養國民身份,也可以用作鍛鍊體格,對抗殖民者。當時的韓國足球,正是反日抗殖的工具:在日治朝鮮半島期間,日韓亦舉行了首次的競技足球比賽。當時代表韓國的朝鮮足球會,在1927年遠征日本,取得5勝3和不敗的成績,更鼓舞韓國人的愛國熱情。隨後,民間的足球發展更為蓬勃,他們透過足球訓練來灌輸民族主義與抗日的思想,與及培養團隊和集體意識。所以,當時的日本殖民者經常阻止韓國人學習足球,藉此打壓獨立思潮。
古有韓國以足球抗日,今日的香港、中國的足球角力,又何嘗不是中港關係的縮影?面對著權傾一國、香港不斷被矮化、受中國侵蝕的事實,港隊在世界盃外圍賽遇上中國,正是讓香港人表示反抗的機會。中港大戰之所以廣受關注,不只是港隊在世界盃外圍賽尚有出現的機會,更是因為這種團結一致,對抗外敵的政治含意。今年九月,港隊眾志成城以0-0守和中國,球場上守住香港的象徵,就足以為香港的市民帶來鼓舞,提升他們對香港的歸屬感。
要打就打世界盃?1966年的南韓
基於自己的國族而出戰國際比賽,對抗外敵,這樣我們固然理解。但是我們應該難以想像:為了國族的命運和前途,重要如世界盃的賽事,代表隊有時還是可以放棄。
韓戰結束後的南韓,本來打算一心發展足球,並決心要打入1966年世界盃決賽周,然而死敵北韓的崛起,卻成為了他們路上的一大絆腳石。那時候的北韓足球標榜粗獷與體力化的足球風格,成就了他們29場國際賽的連勝紀錄。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北韓最後在當屆世界盃更是創造歷史,擊敗意大利,晉身世界盃的八強,直到2002年才被南韓打破這個紀錄。
面對著如斯強敵,南韓國家隊選擇在外圍賽開始前就宣佈退出,更賠上5000美元的罰款。表面上就是為了避免慘敗收場,丟人現眼;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因為當時兩韓的意識形態對抗甚為激烈:南韓在經濟發展上已經落後,如果綠茵場上也成為北韓的手下敗將,南韓的國民對於國家甚至是資本主義體制也會質疑。為了保住自己的國族,哪怕是世界盃這樣的大型賽事,代表隊也可以選擇退出。
結語:一件球衣,一個國族
從一件球衣,一隊代表隊,我們可以見到國家、國族是國際足球的中心和奮鬥的目標。所以不論是國際承認的國家,還是仍在爭取獨立的地區,都會成立自己的代表隊。即使他們的主權國家地位不受承認,沒有取得國際足協的會籍,參與世界盃等大型國際賽事遙遙無期,他們還是會熱衷於出戰國際賽,「非國際足球總會成員委員會」(Nouvelle Fédération-Board,簡稱NFB) 所舉辦的賽事就是一個例子。
成立代表隊,不單是在國際賽事中擁有自己的身份,更是建立國族的象徵,透過比賽來團結國民。參加大型的國際賽事,目的是讓代表隊取得成就,終究也是為了提升國民對於國族的歸屬感。然而,代表隊的主體也是國族,一旦參賽不利國家認同,為了國族的利益,有時代表隊參與國際賽的機會也會被犧牲。故此,個別的大型國際賽事只是代表隊的手段,能否參加或其成績並非最重要的事情,如何能藉著代表隊來建構自身的國族和提升國族認同才是其首要目的。
現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球員的流動或會淡化球會作為地區或國族代表的意味 (當然,如巴塞隆拿等某些球會在這方面依然旗幟鮮明);雙重國籍、歸化球員的出現亦對某些國族身份有所衝擊。然而,我們必須認清:代表隊和國際比賽的存在基礎,乃是國族。假如沒有了國族之間的對抗和張力,數年一度的「太公波」、那個大力神盃還有甚麼引人入勝之處?我們倒不如專注在每個星期都上演的英超、歐聯。
參考資料:
Kotowski, Jan (2014). “Reflections on Football, National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 url: https://networks.h-net.org/node/3911/discussions/31304/reflections-football-nationalism-and-national-identity [accessed on 8th October 2015].
趙永佳。(2013)。《全球化360》。香港:明窗出版社。
鍾樂偉。(2014)。《民族主義阻礙韓國足球發展》。擷取自: http://www.inmediahk.net/20140805b [accessed on 8th October 2015]. 運動公社。(2014)。《也論「插水」——費特如何體現巴西足球神髓?》。擷取自: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6391 [accessed on 8th October 2015].
方志恒。(2015)。《我們的足球場,我們的「港式國族主義」》。 擷取自: http://wp.me/p2VwFC-et7 [accessed on 8th October 2015].
延伸閱讀:
從撐港隊說起,細說足球與國族意識的覺醒
從種族到公民 —— 香港民族的足球「運動」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