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看低一線,到舉世矚目,最終以亞軍結束,克羅地亞完成2018世界盃神奇之旅,靠的不是身價或是噱頭。他們僅僅只是把他們毫不服輸的爭勝心完整呈現出來,踢法實而不華又乾淨俐落得令人不得不佩服。即使面對傷病在身、連續三場加時的不利因素,球員仍然拚了命想要踢出球隊最出色的表現。這種熱血沸騰的感覺似乎很多傳統足球強國已遺失,卻正正是足球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正因如此,讓我們暫時忘了克羅地亞整體實力始終不及法國,忘記他們其實早已疲憊不堪,休息時間甚至比體力充沛的法國少一天,以致在筋疲力盡的情況下很難達到零失誤從而奪冠。奪冠夢想觸手可及,哪怕只有一瞬間,也值了。在夢醒後問一句,克羅地亞球員,到底是甚麼支撐你們以鐵一樣的意志在國際大舞台前行?這答案要找到不難。獨立26年的小國
這屆世界盃最讓人驚訝的地方是傳統足球強國出局,「小眾」球隊崛起。人們普遍相信人口稠密的大國擁有更多人才、更久遠的發展、更多樣化的優勢,所以更容易在足球取得成功。縱觀歷屆世界盃冠軍得主,除烏拉圭外,確實形勢偏向足球大國。西歐多國人口最少5000多萬或以上,即使是阿根廷也擁有4000多萬人口,更不用說以億計的巴西。
於是作為獨立僅26年半(獨立宣言生效日為1991年10月8日),人口只有400多萬的歐洲小國,克羅地亞在足球乃至體育方面的出色表現不禁讓人驚訝不已。如果克羅地亞昨晚幸運奪冠,更將成為自1950年後人口最少的世界盃得主。即使僅得亞軍,也無損他們是參賽國中僅次冰島後人口第二少隊伍。但這屆克羅地亞卻能在俄羅斯以戰績打破了所謂大國優勢,其實也只是繼承了他們的傳統歷史。
早在二戰前,作為南斯拉夫的克羅地亞省已擁有自己的足球代表隊,而且實力不弱。他們的首次勝利出現在1940年以4比0擊敗瑞士。二戰後,克羅地亞「回歸」南斯拉夫,加入南斯拉夫國家足球隊。一直到紛爭浮起,立國前一年的1990年,克羅地亞才再次組建一支獨立國家隊參予國際賽事,亦是球隊史上第一次穿着「格仔紋」——象徵民族的克羅埃西亞棋盤圖(šahovnica)——設計的國家隊球衣出賽,該賽同時亦是克國在爭取獨立與國際認同上取得外交成功的關鍵之一。立國後,克羅地亞戰績出色,首次參加歐國盃已晉身八強,兩年後的98世界盃更擊敗德國與荷蘭奪得季軍,其中著名球員蘇加奪得金靴獎,使克羅地亞於1994年及1998年被國際足協頒發「最佳進步獎」。
戰火貧困交加下磨練出的堅韌
這樣的歷史,混合獨立戰爭的記憶,對這屆克羅地亞「老一輩」的主力球員影響力巨大。他們童年時幾乎全都遭受過戰亂洗禮,失去家園,舉家成為鄰國難民的經歷。
這點對80後出身的克羅地亞隊長摩迪(Luka Modrić)尤為深刻。貧困山區出身、在戰亂中失去撫養他長大的祖父、舉家流離7年之久的他於2008年時坦言:「(戰爭時)我只有六歲,日子非常艱難。我記得非常清楚,但卻不願意多想。那場戰爭令我更強大。我不想永遠背負它,但我也不想忘記它。」這經歷對拿傑迪(Ivan Rakitić)、文迪蘇傑(Mario Mandžukić)、路夫蘭(Dejan Lovren)、哥路卡(Vedran Ćorluka)等人也絕不陌生。被驅逐出家園和國土,有的全家逃離到瑞士、德國離鄉別井謀生,從此定居不再回鄉(拿傑迪),有的長大後被以難民身分驅逐回克羅地亞、卻已不太懂母語而難以融入(路夫蘭),有的一直留在戰亂中的克羅地亞、童年回憶滿是躲避軍隊與地雷、朝不保夕的貧苦(摩迪)。或許是因為這樣艱苦樸素的出身,他們都如克羅地亞媒體agroklub所說:「很多球星童年時都有勤奮踏實幫補家庭的經歷,這使得他們懂得生活疾苦,擁有埋頭苦幹的精神,也影響日後的球員生涯。」在這樣的環境下,足球成為他們對未來的希望。然而足球亦是政治其中一個載體,這點更是克羅地亞首任總統兼國父圖季曼(Tuđman)一大主張:「體育是戰後能夠辨識出國家(身份)的第一要點。更重要的是,足球還能讓世界知道並接受克羅地亞這個年輕國家的存在。」正因如此,停火幾年後克羅地亞於98年世界盃取得季軍的成績,對這一代戰爭兒童與家庭來說尤為激勵人心。他們和家人視這些前輩蘇加(Davor Šuker)、普辛尼基(Robert Prosinečki)、史坦歷(Mario Stanić)、波班(Zvonimir Boban)等為大英雄。在瑞士成長的拿傑迪分享過他們家和村裡克羅地亞同胞的鄰居全村都為此瘋狂的童年記憶。也因為這經歷,多少影響了他最終選擇效力父親祖國克羅地亞的決定。「當我身披克羅地亞國家隊球衣登場的時候,我想起了我爸爸和(童年時第一次得到國家隊球衣)那一瞬間。我知道(曾為足球員的)爸爸也希望能站到我這個位置,穿著我的球鞋,我知道很多克羅地亞人也希望能夠這樣。為你的國家而戰,捍衛你國家的顏色,這種感覺找不到任何詞語來形容。」他的父親為他效力祖國的決定激動得雙目滿是淚水,而這畫面令拿傑迪刻骨銘記。對克羅地亞球員而言,或許每一場國家隊的比賽,都是對來之不易的獨立國族身份的深刻烙印,是能夠爭取國際注意、幫助政經上仍艱難發展的國家邁步向前發展的戰役。
愛國情懷下的世界盃
繼承戰火中獨立的記憶、祖輩的愛國情懷,克羅地亞的主力如上述拿傑迪一樣,強烈渴望於今屆世界盃獲得最終勝利,為國爭光。世界盃期間,克羅地亞民眾均為此興奮雀躍,情況正如1998年一樣。當地暢銷報章之一《早報》(Jutarnji)亦鼓勵球員「帶著血汗、眼淚和團結精神去戰鬥⋯⋯只要(球隊)團結一致,即使是人數上處於劣勢的小國也足夠戰勝有名的足球大國。」
隊中無論前中後球員都如期望一樣,面對頑強的對手,憑著跑不死一樣的體能,硬生生多次從小組賽搶回比賽主導權。球場上努力迫搶射門,又賣力回後集中防守的身影比比皆是格子鐵兵。每一場(尤其十六強以後)都跑到筋疲力盡、接近虛脫,即使加時依然咬緊牙關跑下去。克羅地亞能夠擁有這麼一隊願意犧牲奉獻,以成全球隊爭勝為目標的球員是非常幸運的。甚或地,對球員而言,這些從不是犧牲。四強與英格蘭一役,克羅地亞領隊達歷(Zlatko Dalić)知道不少球員傷病在身,所以下半場時希望將部分正選球員換下休息。令一年多前才成為領隊的達歷感動又帶點頭疼的是:沒有人願意被換下場。他讚歎球員:「當我打算作出調動,沒有人希望被調離場,每個人彷彿在告訴我:『我現在也準備好,我仍然能繼續比賽。』有些球員雖然受到輕傷,仍堅持今天上陣對壘。」當中不能不提到的是中場拿傑迪,比賽前一晚發燒到差不多39度,卻在比賽正選上陣120分鐘,跑動紀錄為全隊第二多(接近15公里)——表現好得完全無法想像他前一晚身體不適。即使病弱,他心心念念都是比賽:「我躺在床上,依然找到了比賽的力量,這一切都是值得。如果有需要,我會用一條腿來踢決賽。」
其實達歷賽前已感受到球員的熱血精神:「沒有人在我準備正選陣容時想認輸,沒有人想跟我說他沒有準備好應付加時,沒有人想被換走。這一切正正反映球員的韌力,堅毅不屈,令我非常自豪。」
球員的低調與團隊性也讓人不能不為之鼓掌。世界盃開賽以來,克羅地亞幾乎從來都是被看低的一方,甚至到四強時情況亦沒有改善。媒體在面對這支國家隊並未展現出應有的尊重,教練坦言這點可能給予球隊額外的動力,因為「這就是足球比賽,你必須在勝利和失敗中保持尊嚴。」所以他們尊重對手之餘,並未在此糾纏。球隊在這方面與其說是謙虛,不如說他們心中目標明確,知道自己需要做甚麼。他們寧願以表現展示說服力,假如對手未能尊重,也只以實力代言。
而每一次的功勞,球隊都歸功於每一個人。特別摩迪多次如開掛一般救起球隊,卻表現低調又寡言,從不領功,只專心領導全隊,令隊友都覺得自己虧欠了他,只想更為球隊付出。縱觀世界盃一些球星雲集的隊伍,擁有這樣的隊長,能夠平衡又團結全隊,並不是那樣容易。尤其摩迪所屬的皇馬和拿傑迪、佩利錫所屬的巴塞、利物浦有「牙齒印」,而克羅地亞國內亦有牽涉隊中球員與足總的貪腐風波,但絲毫沒有影響他們之間的關係。無論各自的球會所屬,誰比誰實力更優勝根本不重要,克羅地亞最叫人佩服的地方或者是這種清醒又能在各自崗位做好職責、達到團隊間互相幫助配合的團結,緊記'one team'守則全力以赴。畢竟,最重要的是要為國家民族書寫最光輝的歷史。即使在決賽完結後,他們都不忘全隊上下手牽手答謝現場球迷,圍圈傾聽領隊達歷賽後訓話。在冠軍前臨門失足,此時的他們都紅著眼顯得難受,但他們記得球隊能走到最後,不只有自己,這個位置代表的還有隊友、教練、球迷,以及最大的支持者——克羅地亞人。這一點,於拿傑迪發言上表露無遺:「這場決賽,不止對正選球員有重大意義,對所有克羅地亞人也一樣。比賽那一晚,將會有450萬人在球場一起作戰!我們希望抬著頭走畢這場世界盃之旅。」有目標一致又彼此信任的隊友並肩作戰,有全國國民同心的支持鼓舞,造就一支生命力強、遇到挫折更是遇強愈強的克羅地亞國家隊。總結
在世界盃曲終人散的一役,格子軍團如像有魔力一般,那份熱血和驚人的氣魄,甚至讓不少對足球不了解的大眾都看得熱血沸騰、津津有味,無怪乎對手兼冠軍得主法國亦為他們夾道祝賀。感謝他們永不言輸、永不言休的精神,貢獻予大家一場場好戲。摩迪得到金球獎實至名歸,但最後能看到球隊的笑容比獎項更讓支持者覺得安慰。比起法國,親身到現場觀看過他們對俄羅斯一戰的筆者更偏心更想記得這一隊激勵人心的克羅地亞,所以更不想說「雖敗猶榮」。克羅地亞人以Glavigore「抬頭吧」互相鼓舞,球隊亦如拿傑迪之言,所顯示給世界的決心絕對足以抬著頭離開俄羅斯。祝願克羅地亞這種精神能一代代傳揚下去,光榮地在國際舞台展演克羅地亞的身份,贏得尊重,這些點滴亦將永留支持者心中。
#HvalaHrvatska(Thank you Croatia)
這是一個很美的國族夢,謝謝你們這一個夏天,克羅地亞。
這屆世界盃最讓人驚訝的地方是傳統足球強國出局,「小眾」球隊崛起。人們普遍相信人口稠密的大國擁有更多人才、更久遠的發展、更多樣化的優勢,所以更容易在足球取得成功。縱觀歷屆世界盃冠軍得主,除烏拉圭外,確實形勢偏向足球大國。西歐多國人口最少5000多萬或以上,即使是阿根廷也擁有4000多萬人口,更不用說以億計的巴西。
於是作為獨立僅26年半(獨立宣言生效日為1991年10月8日),人口只有400多萬的歐洲小國,克羅地亞在足球乃至體育方面的出色表現不禁讓人驚訝不已。如果克羅地亞昨晚幸運奪冠,更將成為自1950年後人口最少的世界盃得主。即使僅得亞軍,也無損他們是參賽國中僅次冰島後人口第二少隊伍。但這屆克羅地亞卻能在俄羅斯以戰績打破了所謂大國優勢,其實也只是繼承了他們的傳統歷史。
早在二戰前,作為南斯拉夫的克羅地亞省已擁有自己的足球代表隊,而且實力不弱。他們的首次勝利出現在1940年以4比0擊敗瑞士。二戰後,克羅地亞「回歸」南斯拉夫,加入南斯拉夫國家足球隊。一直到紛爭浮起,立國前一年的1990年,克羅地亞才再次組建一支獨立國家隊參予國際賽事,亦是球隊史上第一次穿着「格仔紋」——象徵民族的克羅埃西亞棋盤圖(šahovnica)——設計的國家隊球衣出賽,該賽同時亦是克國在爭取獨立與國際認同上取得外交成功的關鍵之一。立國後,克羅地亞戰績出色,首次參加歐國盃已晉身八強,兩年後的98世界盃更擊敗德國與荷蘭奪得季軍,其中著名球員蘇加奪得金靴獎,使克羅地亞於1994年及1998年被國際足協頒發「最佳進步獎」。
戰火貧困交加下磨練出的堅韌
這樣的歷史,混合獨立戰爭的記憶,對這屆克羅地亞「老一輩」的主力球員影響力巨大。他們童年時幾乎全都遭受過戰亂洗禮,失去家園,舉家成為鄰國難民的經歷。
這點對80後出身的克羅地亞隊長摩迪(Luka Modrić)尤為深刻。貧困山區出身、在戰亂中失去撫養他長大的祖父、舉家流離7年之久的他於2008年時坦言:「(戰爭時)我只有六歲,日子非常艱難。我記得非常清楚,但卻不願意多想。那場戰爭令我更強大。我不想永遠背負它,但我也不想忘記它。」這經歷對拿傑迪(Ivan Rakitić)、文迪蘇傑(Mario Mandžukić)、路夫蘭(Dejan Lovren)、哥路卡(Vedran Ćorluka)等人也絕不陌生。被驅逐出家園和國土,有的全家逃離到瑞士、德國離鄉別井謀生,從此定居不再回鄉(拿傑迪),有的長大後被以難民身分驅逐回克羅地亞、卻已不太懂母語而難以融入(路夫蘭),有的一直留在戰亂中的克羅地亞、童年回憶滿是躲避軍隊與地雷、朝不保夕的貧苦(摩迪)。或許是因為這樣艱苦樸素的出身,他們都如克羅地亞媒體agroklub所說:「很多球星童年時都有勤奮踏實幫補家庭的經歷,這使得他們懂得生活疾苦,擁有埋頭苦幹的精神,也影響日後的球員生涯。」在這樣的環境下,足球成為他們對未來的希望。然而足球亦是政治其中一個載體,這點更是克羅地亞首任總統兼國父圖季曼(Tuđman)一大主張:「體育是戰後能夠辨識出國家(身份)的第一要點。更重要的是,足球還能讓世界知道並接受克羅地亞這個年輕國家的存在。」正因如此,停火幾年後克羅地亞於98年世界盃取得季軍的成績,對這一代戰爭兒童與家庭來說尤為激勵人心。他們和家人視這些前輩蘇加(Davor Šuker)、普辛尼基(Robert Prosinečki)、史坦歷(Mario Stanić)、波班(Zvonimir Boban)等為大英雄。在瑞士成長的拿傑迪分享過他們家和村裡克羅地亞同胞的鄰居全村都為此瘋狂的童年記憶。也因為這經歷,多少影響了他最終選擇效力父親祖國克羅地亞的決定。「當我身披克羅地亞國家隊球衣登場的時候,我想起了我爸爸和(童年時第一次得到國家隊球衣)那一瞬間。我知道(曾為足球員的)爸爸也希望能站到我這個位置,穿著我的球鞋,我知道很多克羅地亞人也希望能夠這樣。為你的國家而戰,捍衛你國家的顏色,這種感覺找不到任何詞語來形容。」他的父親為他效力祖國的決定激動得雙目滿是淚水,而這畫面令拿傑迪刻骨銘記。對克羅地亞球員而言,或許每一場國家隊的比賽,都是對來之不易的獨立國族身份的深刻烙印,是能夠爭取國際注意、幫助政經上仍艱難發展的國家邁步向前發展的戰役。
愛國情懷下的世界盃
繼承戰火中獨立的記憶、祖輩的愛國情懷,克羅地亞的主力如上述拿傑迪一樣,強烈渴望於今屆世界盃獲得最終勝利,為國爭光。世界盃期間,克羅地亞民眾均為此興奮雀躍,情況正如1998年一樣。當地暢銷報章之一《早報》(Jutarnji)亦鼓勵球員「帶著血汗、眼淚和團結精神去戰鬥⋯⋯只要(球隊)團結一致,即使是人數上處於劣勢的小國也足夠戰勝有名的足球大國。」
隊中無論前中後球員都如期望一樣,面對頑強的對手,憑著跑不死一樣的體能,硬生生多次從小組賽搶回比賽主導權。球場上努力迫搶射門,又賣力回後集中防守的身影比比皆是格子鐵兵。每一場(尤其十六強以後)都跑到筋疲力盡、接近虛脫,即使加時依然咬緊牙關跑下去。克羅地亞能夠擁有這麼一隊願意犧牲奉獻,以成全球隊爭勝為目標的球員是非常幸運的。甚或地,對球員而言,這些從不是犧牲。四強與英格蘭一役,克羅地亞領隊達歷(Zlatko Dalić)知道不少球員傷病在身,所以下半場時希望將部分正選球員換下休息。令一年多前才成為領隊的達歷感動又帶點頭疼的是:沒有人願意被換下場。他讚歎球員:「當我打算作出調動,沒有人希望被調離場,每個人彷彿在告訴我:『我現在也準備好,我仍然能繼續比賽。』有些球員雖然受到輕傷,仍堅持今天上陣對壘。」當中不能不提到的是中場拿傑迪,比賽前一晚發燒到差不多39度,卻在比賽正選上陣120分鐘,跑動紀錄為全隊第二多(接近15公里)——表現好得完全無法想像他前一晚身體不適。即使病弱,他心心念念都是比賽:「我躺在床上,依然找到了比賽的力量,這一切都是值得。如果有需要,我會用一條腿來踢決賽。」
其實達歷賽前已感受到球員的熱血精神:「沒有人在我準備正選陣容時想認輸,沒有人想跟我說他沒有準備好應付加時,沒有人想被換走。這一切正正反映球員的韌力,堅毅不屈,令我非常自豪。」
球員的低調與團隊性也讓人不能不為之鼓掌。世界盃開賽以來,克羅地亞幾乎從來都是被看低的一方,甚至到四強時情況亦沒有改善。媒體在面對這支國家隊並未展現出應有的尊重,教練坦言這點可能給予球隊額外的動力,因為「這就是足球比賽,你必須在勝利和失敗中保持尊嚴。」所以他們尊重對手之餘,並未在此糾纏。球隊在這方面與其說是謙虛,不如說他們心中目標明確,知道自己需要做甚麼。他們寧願以表現展示說服力,假如對手未能尊重,也只以實力代言。
而每一次的功勞,球隊都歸功於每一個人。特別摩迪多次如開掛一般救起球隊,卻表現低調又寡言,從不領功,只專心領導全隊,令隊友都覺得自己虧欠了他,只想更為球隊付出。縱觀世界盃一些球星雲集的隊伍,擁有這樣的隊長,能夠平衡又團結全隊,並不是那樣容易。尤其摩迪所屬的皇馬和拿傑迪、佩利錫所屬的巴塞、利物浦有「牙齒印」,而克羅地亞國內亦有牽涉隊中球員與足總的貪腐風波,但絲毫沒有影響他們之間的關係。無論各自的球會所屬,誰比誰實力更優勝根本不重要,克羅地亞最叫人佩服的地方或者是這種清醒又能在各自崗位做好職責、達到團隊間互相幫助配合的團結,緊記'one team'守則全力以赴。畢竟,最重要的是要為國家民族書寫最光輝的歷史。即使在決賽完結後,他們都不忘全隊上下手牽手答謝現場球迷,圍圈傾聽領隊達歷賽後訓話。在冠軍前臨門失足,此時的他們都紅著眼顯得難受,但他們記得球隊能走到最後,不只有自己,這個位置代表的還有隊友、教練、球迷,以及最大的支持者——克羅地亞人。這一點,於拿傑迪發言上表露無遺:「這場決賽,不止對正選球員有重大意義,對所有克羅地亞人也一樣。比賽那一晚,將會有450萬人在球場一起作戰!我們希望抬著頭走畢這場世界盃之旅。」有目標一致又彼此信任的隊友並肩作戰,有全國國民同心的支持鼓舞,造就一支生命力強、遇到挫折更是遇強愈強的克羅地亞國家隊。總結
在世界盃曲終人散的一役,格子軍團如像有魔力一般,那份熱血和驚人的氣魄,甚至讓不少對足球不了解的大眾都看得熱血沸騰、津津有味,無怪乎對手兼冠軍得主法國亦為他們夾道祝賀。感謝他們永不言輸、永不言休的精神,貢獻予大家一場場好戲。摩迪得到金球獎實至名歸,但最後能看到球隊的笑容比獎項更讓支持者覺得安慰。比起法國,親身到現場觀看過他們對俄羅斯一戰的筆者更偏心更想記得這一隊激勵人心的克羅地亞,所以更不想說「雖敗猶榮」。克羅地亞人以Glavigore「抬頭吧」互相鼓舞,球隊亦如拿傑迪之言,所顯示給世界的決心絕對足以抬著頭離開俄羅斯。祝願克羅地亞這種精神能一代代傳揚下去,光榮地在國際舞台展演克羅地亞的身份,贏得尊重,這些點滴亦將永留支持者心中。
#HvalaHrvatska(Thank you Croatia)
這是一個很美的國族夢,謝謝你們這一個夏天,克羅地亞。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