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阿仙奴的魔球年代


如斯情節,使我聯想到阿仙奴剛搬到酋長球場的歲月。阿仙奴2006年由高貝利球場搬到新主場酋長球場,雖然座位數目、球場設備都較完善,但在背負償還興建球場債務的壓力下,阿仙奴在那幾年不但無法大手購入具名氣和實力的球員,更每年被各支強隊挖走具份量的新秀和球星:高路托尼、基歷治、拿斯利先後轉會曼城;法比加斯、桑治分別於2011及2012年加盟巴塞隆拿;雲佩斯2012年轉會死敵曼聯等。另一方面,阿仙奴那些年頭只能收購欠缺名氣和經驗的年輕球員,或從青訓裡培養新秀。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好幾年,直到近年才有能力收購如奧斯爾、阿歷斯山齊士等球星。

阿仙奴面對的困難與「奧克蘭運動家」非常相似。阿仙奴的財政壓力使她那些年陷入「賣掉球星物色新人培訓新人球員成熟球員被挖」的無限輪迴當中,而戲中畢彼特也因預算有限而無法加薪挽留球員,也無本錢從其他球隊物色理想人選,他控訴:「現在真正的問題是,這世界上有非常富有的球會,然後是窮球會,接著在一團極厚的糞便下,有我們。難道我們就只可以為大球會培養球星?」這某程度是阿仙奴的寫照。

不單只阿仙奴和「奧克蘭運動家」所遇到的困境相似,她們應變以力圖改善的方式也有些共通點:既然世界愛玩數字遊戲,那就順他們意思吧。《魔球》的畢彼特在經濟學畢業的助手彼德的協助下,以上壘成功率作為挑選球員的依據;阿仙奴領隊雲格(恰巧也是讀經濟出身)則算盡每一分每一毫,希望在還債的同時,可以以最合理的價錢購入最具潛質和適合的球員。畢彼特所邀的球員名不經傳,為人詬病,甚至有聲音要求他下台,但後來卻發揮作用,協助「奧克蘭運動家」取得佳績;雲格則努力發掘新秀和提拔球員,給予他們較多上陣機會,部份球員如後衛高斯尼加盟前本無名氣,但現在向球迷證明身價,部份年青球員如禾確特、藍斯、韋舒亞等則由小伙子時被寄予厚望,到近年逐漸成為球隊重心。由於沒有取得任何獎項,雲格這種用人方針多年來被人譏諷,更受到下台壓力,但直至去年終於獲得回報,摘下足總盃冠軍,總算結束九年無冠的日子,並向世界證明他的成功。
< 1 2 3 >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 樂爺 於 08/03/2015 評論 NO. 1

    篇野唔錯,但你個title要改好d,先可以吸引人入去睇

  • MatthewFong 於 09/03/2015 評論 NO. 2

    其實當初改名的時候只是按本能改,沒有多想,謝謝你的意見!

    嗯... 其實"Moneyball" 是指以金錢堆砌成績的球會,其原著小說本名為"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所以電影想諷刺的是因財力不同而造成的不公平現象。而且一間球會是否資金充裕只是相對而言,與現時球壇好幾間財雄勢大的球會相比,阿仙奴那幾年的財力確實難以匹敵。加上畢彼特飾演的Billy Beane與雲格共通的地方還有一點:有想以破格、反傳統的手法贏取冠軍的決心,從而希望改變、重新定義棒球和足球,並且打出一場又一場浪漫的比賽。這是很多別的球隊或領隊所缺乏的氣魄和特質。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