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阿仙奴的魔球年代

在球賽的世界裡,什麼才是致勝的必要條件?是球員的個人技術?是團隊合作?還是領隊的管理和領導能力?電影《魔球》以一個較為新鮮的角度為觀眾講述一個球賽世界鮮為人知的一面,故事揭露了在社會的風氣和壓力下,球會的財力和資源多寡可以成為決定成與敗的關鍵因素。

一般以運動比賽為題材的電影,多數是走熱血路線,內容主要圍繞一隊平凡的球隊如何透過團隊上下的決心、通力的合作、球員對夢想的堅持,而由一隊不被看好的球隊,爆冷變成故事最後的贏家,這種老掉牙的橋段,相信大家不會感到陌生。但是《魔球》並沒有將重心放在球隊奮鬥的過程和細節,也沒有著力強調主角對夢想的追求,由畢彼特飾演的主角,棒球隊「奧克蘭運動家」總經理甚至在戲中說:「對於連勝、對於冠軍指環,我根本不在乎。」

故事講述「奧克蘭運動家」在2001年季後美國大聯盟分區賽遇上財雄勢大的紐約洋基,雙方班費懸殊,結果慘被淘汰,陣中不少具名氣和實力的球星在出局後均被對手挖角,加上領導層拒加撥款,使球隊人才凋零。畢彼特因此四出走訪不同球會希望買人,雖然失敗收場,卻意外認識了一個大學經濟學畢業的球隊助理彼德,他向畢彼特說棒球隊著重的不應是個別球員的擊球率、防守力、身型、姿態云云,而是他們的得分率,亦即他們上壘成功率,這樣才能確保勝利。終是,畢彼特否決了隊中幾位具經驗球探的買人建議,反而重用彼德,按照他計算出來的數據來買人。因此,畢彼特開始以數字作為重新建立球隊的依據。這班新加盟的球員多數不是已過氣,就是沒人看好,甚至球隊的總教練也拒絕派他們出場(與足球不同,棒球隊的「總經理」只負責買賣球員等行政工作,而戰術運用、決定正選名單等則是「總教練」的權力範圍)。因此,球隊初期排包尾,畢彼特為了迫使總教練按照自己的指示派球員落場,故意將被重用的球員賣掉。結果,「奧克蘭運動家」破紀錄地取得20連勝,雖然仍於季後賽被淘汰,但仍成為當年的神奇球隊。
< 1 2 3 >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 樂爺 於 08/03/2015 評論 NO. 1

    篇野唔錯,但你個title要改好d,先可以吸引人入去睇

  • MatthewFong 於 09/03/2015 評論 NO. 2

    其實當初改名的時候只是按本能改,沒有多想,謝謝你的意見!

    嗯... 其實"Moneyball" 是指以金錢堆砌成績的球會,其原著小說本名為"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所以電影想諷刺的是因財力不同而造成的不公平現象。而且一間球會是否資金充裕只是相對而言,與現時球壇好幾間財雄勢大的球會相比,阿仙奴那幾年的財力確實難以匹敵。加上畢彼特飾演的Billy Beane與雲格共通的地方還有一點:有想以破格、反傳統的手法贏取冠軍的決心,從而希望改變、重新定義棒球和足球,並且打出一場又一場浪漫的比賽。這是很多別的球隊或領隊所缺乏的氣魄和特質。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