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門作賽例必多入球,為何會有這現像?四個角度嘗試解釋

阿叔講香港波 於 10/03/2020 發表 收藏文章
由於疫情持續,港超聯戰線已經閉門作賽了一段時間,先是有菁英盃賽事在將軍澳足球訓練中心進行,繼而在政府和康文署放寬下,比賽得以移師到將軍澳運動場舉行 (當然仍然是閉門作賽)。不過,心水清的球迷都有察覺到這些閉門作賽的比賽有大量入球出現。在一場足球比賽,攻守之間的轉換、隊友與隊友之間的意識和默契、球隊三線之間的連繫、球員的紀律性和積極性、球員在面對突發情況的應對、球員的比賽情緒,都是影響球賽勝負的細節所在,到底在這幾個環節上,閉門作賽的形式是如何影響到球賽的可觀性,以及球員的作戰心情?



1. 攻守之間的轉換



比賽是互動的,當你控球在腳時,自然需要走位、配合,相互之間作出互動,製造進攻情況。反之,當你失去控球權時,球員自然也需要協助防守,特別是在一些反擊攻勢出現的時候,因為這就是考驗球員的積極性和態度的其中一個關鍵情況,到底你有多大的意慾在沒有球迷吶喊助威的情況下,拖著疲倦的身軀,仍然能叫喚自己全速回防。用英文來說,這就是hunger and desire (饑渴感)。人是感情動物,會受到環境氛圍和旁人的影響 (例如球迷)。試想像,如果在千多名球迷的眾目睽睽之下,你還會在場中踱步嗎?很多人都會說閉門作賽很像練習賽,除了比賽強度有所不及外,很大程度也是取決於比賽節奏偏慢,俗稱:「行住踢」。毫無疑問,這些閉門作賽的比賽可能會產生很多入球,但也有不少較乏味的比賽場面。正如,一場節奏明快,互有攻守的0:0賽事都可能看得球迷津津有味一樣。
2. 「五五波」的爭奪,埋身肉博的接觸,論心理層面


如上文所言,因應閉門作賽的環境,一些身體接觸和身體對抗性的強度也難免有所下降,這是無可避免的。球迷會投入地打氣,他們的「肉緊」也自然令球員「肉緊」。球員肉緊,也自然令自身的取態更「肉緊」,是息息相關的。在一場比賽中,球員自然希望能用入球或作出撲救 (從門將角度來看) 來向球迷展示實力,但過程中也有不少你來我往的爭奪,包括制空權、攔截、逼搶、封阻射門等等。當你看到看台上空空如也,球員的心情亦自然有所影響。截至3月10日為止,在將軍澳運動場進行過三場賽事,相信不少球迷都能透過直播訊號看到東方、大埔和傑志都分別有一些球迷在場外為球隊打氣。無獨有偶,這三支球隊最終都能笑到最後 (大埔靠互射十二碼晉級足總盃的下一圈賽事)。當然,有球迷支持亦不一定代表所支持的球隊就能取得最終勝利,但試代入一下流浪、理文和南區球員的心情,或者你大概都會理解到他們的感受,這就是運動員的心理狀況。



3. 球員被吹罰後的情感和應對


球證的判決不可能討好所有人,而當球員認為執法團隊的判罰並不合理時,自然認為有據理力爭的必要。不過,這種情況在閉門作賽下應會較少見。歸根究底,現場球迷的「嘻嘻噓噓」也會觸發和牽動到球員的神經,在腎上腺素飆升下,球員自然也感受到另一種「興奮」,教練團亦言。有時候,其實大家也是在「做一場戲」給觀眾看。沒有觀眾的話,這場戲就變得不太有意思。

4. 營造緊張氣氛,壓力就是原動力?


不同人處理壓力都會有不同方法。球員是獨立個體,自然有自己的適應方式。簡單來說,有些球員會因為沒有觀眾,在心情較放鬆之下,從而能表現出應有的水準。反而,有些球員需要以壓力來作原動力,推動和驅使自己前進,在有壓力下的發揮反而更佳。用平常心去應對,還是需要利用壓力這個元素,就留給大家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心態了。


在不尋常的比賽環境,自然也有機會出現較多不尋常的比賽結果和比數。當然,落敗的一方相信不會想用閉門作賽來作藉口,亦不可能每次都認為自己是敗不足據。例如,流浪曾以 3:9 和 2:8 的比數大敗 (當然中間也有一場6:3的大勝),但無論如何,面對這些懸殊的比數時,落敗一方的職球員也需要望一望鏡子,自我檢討及反省,問問自己,為甚麼可以容許這個結果的發生。教練團有沒有作出適當的提點或鼓勵,而球員又有沒有傾盡全力,達到和符合競賽精神的宗旨。又例如,南區在閉門作賽下的第一場聯賽,「罕有地」以1:5大敗給傑志,若只單純地歸咎於排陣、戰術、用人,倒不如留意在閉門作賽下,應如何處理球員的心理輔導和教育,以應對這種比賽形式,盡快適應和融入閉門作賽的環境,盡量交出接近100%的競賽水準 (要達到100%幾近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有,亦不是所有球員都能做得到)。畢竟,球季餘下的比賽也有機會要繼續閉門下去。誰人更有動力、誰人更有自發性、誰能以人影響人,誰就能成為這個逆境之中的皇者。


Photo:

聰叔

阿叔老友 - 快叔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