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足球產業的逆境波

Nike去年2月至今,股價回報約為33%,屬不錯,但不算超班。(Shutterstock)
早前曾參加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MBA論壇:與商界領袖對話」,並分享了一些數據。前文説了一些跑贏大市的例子,今回也得「坦白從寬」一下,報告另一組令人沮喪的數字。

令球迷傷心的,除了是再沒有現場感的賽事之外,是足球會的股價行情。一眾有上市的俱樂部,股價遠遠落後於大市的指標性企業如Nike和Adidas,更不用説像李寧、安踏和Lululemon這等疫下受惠股。

慘不忍睹的足球會
以指標企業Nike為例,去年2月至今,股價回報約為33%,屬不錯,但不算超班(李寧安踏的同期回報約100%至250%),而Adidas以歐元為單位計的回報率就只有約2%(美元計的為13%)。

可是,慘不忍睹的是一眾球迷耳熟能詳的足球會,無一可以浮上水面,都像足球員插水式頂頭槌,但頂波出界外一樣,球是沒有進網,自己卻硬核躺平在草地上。

數據包括意甲的拉素(-16%)、英超豪門但在紐約上市的曼聯(-18%)、荷蘭阿積士(-23%)、意甲羅馬(-24%)、德甲多蒙特(-25%)、和意甲祖雲達斯(-32%)。各隊在本土聯賽和歐聯成績不一,收入模式也略有不同,但總體而言,走勢大致趨同。而羅馬4月底因明星級領隊摩連奴的加盟,而迎來一陣報復式反撲,急起直追至與同儕相當的水平;此君早前被英超「前」六大球會熱刺「炒魷」,卻似乎無損其吸睛(錢)力!

球場上天之驕子
股價一般反映業績,球會營運有三大收入來源,疫下首當其衝的入場費收入,自然因封場比場而落空了,而商品推廣和贊助收入也肯定隨人流減少和各地的封城封地而大幅削減,所能依賴的唯有是電視轉播和少量的數碼轉播收入。當然,球會的營運成本上也有可變動的部分,但大頭的仍然是巨星們的工資和獎金花紅。

在這方面,球場上天之驕子,似乎要比像國泰的機師長(同樣也是非常專業、也曾是萬人景仰的職業)、機艙服務員和其他服務性行業中以表現為事業者(如酒吧樂隊、演唱會的演藝紅星等)等,前者的談判籌碼似乎比後者的高出很多。雖然間或也有減薪凍酬的舉動,但從各球會公布的數據看,減的多是象徵式。而今月馬上開波歐洲國家盃,球迷也在熱議下一個世紀成交的出現,還在大玩誰是下一個尼馬、普巴等的億元(歐元)球王。

似乎,大家沒有太在意大成交背後,社會的創傷尚有待收復。

原刊於《明報》,再經《灼見名家》附圖轉載,在此特謝。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