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帥沿用了對愛華頓開始的變陣,防守時4312,拿樸迪左閘,防中費蘭甸奴/根度簡/迪布尼,攻中施華,前線辛尼耶穌;進攻時變為三中堅,雙防中費蘭甸奴/迪布尼,辛尼在左邊最前線,施華處於防中與辛尼的中間點,全條右路交予獲加,根度簡在中路游弋在防中與耶穌之間。
理解這個新陣式很重要,這是哥帥在輸給利記後研發的新陣式,旨在解除利記對費蘭甸奴及閘位的凍結,以三中堅雙防中製造後場中路人數優勢,以協力完成後場組織。
從後場組織這個目標而言,哥帥達到了:利記派出的沙拿費明奴並不足以迫搶這5人組,問題是曼城成功讓費蘭甸奴/迪布尼控球後,他們的傳球選擇:面前的是利記站位齊整、伺機而動的4名中場(包括文尼),施華及根度簡經常被掩沒其中,沒有選擇之下,他們只能大斜傳給左路的辛尼,以弱點進攻阿諾。
弱點進攻阿諾沒錯,問題在於這樣進攻太明買明賣,沒人會上當:阿諾單對單難敵辛尼,但他有隊友。面對辛尼進迫,阿諾通常會縮後幾尺,不被扭過之下等待張伯倫及軒達臣等前來協防,令辛尼在支援甚少下(只有施華間中幫手),曼城的進攻計劃不太如意。
左路受阻,曼城卻顯得缺乏其他進攻方法:全條右路只有獲加獨腳戲,即使擺脫了羅拔臣亦只能傳中,但「路夫雲迪克」表現出色,制空上看守住耶穌;而曼城慣常用的433中路進攻,吊給辛尼/史達寧再橫傳的招數,亦受制於靈魂人物迪布尼後移到防中位置,需要等待他逐步移前而難以施展,而且前線只剩單邊的辛尼,根度簡不能取代史達寧的入楔角色(用B.施華更好吧?),令辛尼的動向亦變得容易追蹤,曼城今季聞風喪膽的進攻模式也就作廢,只剩大斜傳給辛尼。
哥帥的變陣嚴重影響了進攻,亦破壞了防守:拿樸迪擔任左閘加上4後衛與3後衛的頻繁互換製造了很多位置上的混亂,例如第一球拿樸迪完全失蹤,直至失球一刻他也沒回到禁區甚至鏡頭之內,而攻勢的起點正由左閘位開始;
失位是偶爾,但更根本問題在於防守對位:曼城進攻時是踢3後衛,而利記的進攻每每由斷球迅速啟動,獲加仍在前場之下,變相令留守的三中堅直接面對利記三叉戟,要以奧達文迪vs文尼/拿樸迪vs沙拿,尤其拿樸迪似乎沒準備好單挑沙拿,第三球便是不敢埋身之下被舞得團團轉;而奧達文迪亦對防守責任出現混淆,走到中間把遠柱交給獲加,結果被利記三人同時攻遠柱壓贏頂入,可見哥帥的變陣混淆了防守對位,令本來已不太強的防線更添混亂,而且讓己方中堅經常要單挑利記雙翼,強化了對手的強項。
而造成位置上的混亂還不止防線,中場亦然:正如前述,由於迪布尼及根度簡在防守時需要平排站位遮線,但進攻時又要「適度參與」,但這個新體系似乎沒賦予固定的進攻站位與職責,加上進攻不順,令他們二人每次在進攻的「參與程度」亦不一樣,有時留在中場中,有時遠赴最邊線,使曼城一旦由攻轉守時的中場力量很飄忽不定,有時更只有費蘭甸奴;
而第二個失球中,張伯倫的區域原本應由迪布尼(左防守中場)負責,但迪布尼被前面幾下爭搶吸引了視線,以為隊友即將斷球成功而準備向前突擊,於是便真空了自己負責的防守區域,兩秒空檔讓張伯倫得以起腳。這便是用迪布尼當防中的弊端一例。
上半場攻守皆受盡新陣式的苦頭,曼城下半場開局稍有起色,索性放棄右路,把大衛施華、迪布尼(有時加上根度簡)都重注左路,與辛尼更緊密連結,從而組成更多慣用的輔位進攻。當然紅軍亦不難對抗,既然只是單邊,一兩次之後便以一大堆防中跟進右閘位置,人海之下曼城亦難有威脅。
哥帥57分鐘終肯認錯,換入史達寧重新激活右路,亦重回平時433的慣常打法,不再四後衛三後衛的互換。這時利記剛巧失去了沙拿,換入雲拿當把張伯倫推上前線,張伯倫前移了沒有沙拿般的功效,未能威脅曼城防線,一者當然是級數不同,但同等重要的是張伯倫沒有固定在右路攻擊拿樸迪,而游弋於中路與右路輔位之間,變相讓兩個中堅夾擊非常容易防守,隊友亦很難傳球,令張伯倫前移後甚至沒有好好控過球。
或許是上半場拚得太盡所致,60分鐘後利記體能下降得很明顯,中場已沒力氣上前助攻,僅僅留守在本區盯人遮線已是最大本能,斷球後也只能向前一腳再休息,沒中場支援下亦令文尼等前線無用功之處,迅即失掉皮球讓曼城再攻。而利物浦最後守住沒失作客入球,已算是精神力量的血肉長城,尤其阿諾及路夫雲到最後仍堅持得住,已盡了最大人事。
這裡想總結的是,雖然這篇文章力數哥帥新陣式的不是,但其實最大問題不是新陣式本身,因為陣式本意反針對是正確的,問題在於其時機。新陣式的強處在於攻其無備,但哥帥卻在早幾天對愛華頓便鉅細無遺地公開了,這當然讓高普能有幾天時間慢慢鑽研並再反針對,否則難道雙翼單挑中堅、針對失位的防中、重點協防右閘等部署是偶然的嗎?若果哥帥今場才揭開新陣式,高普單是原本的迫搶體系便不可能即場重新設計,可惜幾天前的「公開操練」把軍事機密全都預先賣了給老對手,相當於自廢武功。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