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異獎】《喺香港踢街場,識得著,一定著白飯魚》

白飯魚徵文比賽 於 02/07/2014 發表 收藏文章
「喺香港踢街場,識得著,一定著白飯魚。」

筆者近日在舊波友口中偶爾聽到這樣的一句:「喺香港踢街場,識得著,一定著白飯魚。」事源世界盃正熱,身邊的資訊都自然充斥著與這四年一度盛事相關的味道。運動品牌可理解,但汽水、手機、耳筒、糖果等等都要跟足球拉上關係,跟友人為這「百搭」的廣告現象談得正起時,自然地勾起少時踢球的回憶,什麼雙錢牌、白鞋油、超級白飯魚,全都回來了。

寫起這篇文不是想分享什麼感性回憶,或回顧什麼少年時穿白飯魚的往事。筆者從事創作,職業病發時,總會想些天馬行空,不過其實許多時反樸歸真更是得益更多,友人的一句,真的很精警,卻語重深長。白飯魚面臨停產,其實我並沒有擔心可惜,反而想為它們平反。

在品牌主導的年代,鋪天蓋地的英雄式推廣,每星期監視著接連推出的球鞋,那怕只是一雙數百元的平民版,踩上球場就如球星附身力量倍增,簡直是男人的浪漫。幾百元我可以做荃灣C朗啦,白飯魚?誰稀罕。

先說白飯魚設計本身,對於運動鞋科技上已經明顯遠遠落後:鞋底薄,欠保護性及避震,容易起水泡,長期著用會引致扁平足;鞋跟軟,做劇烈運動容易扭傷足踝;鞋身較易變型,較難承托體重。六、七十年代沒有選擇,自然大賣;八、九十年代球鞋風氣開始盛行,但也不減白飯魚在足球場上的受歡迎程度,全因性價比一流;二千後到近年,白飯魚開始絕跡球場,更面臨停產,個中原因許多,說它追不上時代進步,倒不如說其實都因我們這群「都市球星」變懶了,依賴科技帶給我們的安穩,依靠潮流去安撫我們。

穿白飯魚踢球是香港波友的特色,更可說事世上梗有。香港地少人多,硬地足球場比較普及,加上香港人的即食文化,用壞即棄,低成本而高效。筆者曾到國內踢街場,反被問到為何穿著羽毛球鞋,同胞們都很好奇,當時我在想:「你懂什麼?全套裝備才是門外漢。」

談表現,穿白飯魚踢小型球真的是一流。由於鞋身較薄而軟,腳面控射表現一絕,力度大小完全是自己控制范圍,不像現在的高端室內足球鞋,夾雜應用多數質料,令腳的不同部位與球接觸時力度大小都不一致,繼而影響球感。鞋身薄另一好處是更貼腳形,現時球鞋由於主要用上皮革,加上軟墊生膠底,一般都會較厚,觸球的技巧和習慣也相對受影響,要時間適應,如果不幸買錯設計差劣的足球鞋,感覺就有如「戴著拳套打籃球」一樣,武功盡失。而且亞洲人腳形較闊,堅硬的鞋面未必能做到完全貼腳,買錯碼更會被壓致起繭或腳甲內出血。這都是筆者個人經驗,當然只是適用於硬地小型球。曾經也一度迷上NIKE的T-3室內足球鞋,鞋面流線的紋理加鞋舌軟墊加強力量、鞋底易於控球的坑紋、包在鞋尖的一層生膠方便快腳傳射,有種如虎添翼之感,穿著久了產生依賴,換了別的鞋後,力度掌握和球感都變得不一樣,又得重新適應。可能是筆者技術未到家,但更令我欣賞白飯魚怒射就怒射,輕佻就輕佻,更輝灑更自如的快感。

其實白飯魚也進步過,從無鞋帶到有鞋帶($20)、四孔到蜻蜓牌七孔($30)、再到之後的雙間條生膠底「超級白飯魚」($50),我們都只懂發掘它們在足球場上的一面,而完全無視它們只是一對「網球鞋」,沒錯,它只是被我們強迫於球場上上陣,能走到這裡已經超額完成,說白了,我們因它們保護性差踢壞腳都是自作孽。反之這更體現香港人對生活的洞察力,對生活素質的執著。在英國讀書時,老外們卻沒有我們講究,AIRMAX、MEXICO66等跑鞋都用來踢球,踢硬地時有時直接赤腳或照穿釘鞋都見過,當然仆到七彩。現在其實有些外國世界級的花式控球手都只穿著一些休憩鞋款踢球,如FLYKNIT、GAZELLE等,只因他們技術已達人球合一的境界,完全蓋過裝備帶給他們的限制。顯然鞋款設計與運動本身沒有太大直接衝突,而是穿著者本身,與及場地的關係,如有人潛水、攀石時也會穿白飯魚等。白飯魚留給港人的是一種樸素、簡單、直接,它是不會消失的,而且一直都在我們的生活裡,只要還保留我們香港人獨有的洞察力,需要它們的時候自然會出然,看看我們現在腳下的VANS、P-SOLE、FRED PERRY,有沒有點似曾相識?

無可否認,不要說踢球,平常穿白飯魚的人已經少之有少。但筆者反而欣然而悅,因為它們已經成為經典了,就如已經沒有人穿著JORDAN打街場一樣,現代足球設計變到如何色彩繽紛,我們都不會忘記黑白色的火車頭。筆者不會預言香港人有天會因為白飯魚排通霄,但願你下次看球賽或上場踢球,都還會記得你那一雙充滿戰績的白飯魚。

作者:KA
標籤: 優異獎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