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分組賽完滿結束,十六強即將開打,半數未能晉身淘汰賽的球隊已經提前回國,提早放暑假。英格蘭完成了三場分組賽亦宣告提早畢業,傷透不少球迷的心。作為英格蘭球迷的我,在此分享一下英軍的不足之處與展望。
眾所周知,每逢大賽,英格蘭國內傳媒總愛吹捧國家隊為奪標大熱,惟今屆賽事一反常態,一致看淡英軍奪標機會,事實證明傳媒的看法正確,自1958年以來首次於世界盃分組賽出局,究竟英軍問題何在呢?
時間回到2000年歐洲國家盃,當時英格蘭與德國、葡萄牙、羅馬尼亞同處一組,結果前兩者於分組賽便打道回府,德國更只得一分包尾出局。當時的英德,正處於新舊交接期,以老將為主,加上幾名冒起中的新星,如英格蘭的Michael Owen、Steven Gerrard,德國的Michael Ballack、Sebastian Deisler。兩支歐洲傳統勁旅於當年雙雙出局後,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亦是往後國家隊命運的分水嶺所在。
為免重蹈2000年歐國盃青黃不接之覆轍,德國開始大力著手青訓改革,甚至改變以往紀律性而偏向沉悶的踢法,一改而為技術及侵略兼備的足球,至2006年世界盃,已有小成,隊中冒起了Bastian Schweinsteiger、Philipp Lahm、Lukas Podolski等後起之秀,隨後兩屆世界盃更以年輕球員為主參戰,戰績有目共睹。反觀英格蘭,冒起的球員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如Joe Cole、John Terry、Ashley Cole、Frank Lampard等,但更重要的轉變是聯賽全面國際化。
金錢足球的興起
千禧年後,隨著市場宣傳策略及包裝的成功,英超取代意甲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聯賽,知名度的提升吸引了不少外資及贊助,其中阿巴莫域治之入主車路士更為英超帶來巨變。十年間,隨著電視轉播費的劇增及老闆的大量投資,英超球隊可從世界各地購入好球員,當年雲加能排出沒有本土球員為正選的聯合國陣容而令人側目之時,其實至今已見怪不怪,反而重用本土球員的利物浦及修咸頓能打出好成績才是異類。球隊間的競爭已從競技層面慢慢轉為鬥燒錢的遊戲,誰的投資大,誰的贏面就高,看看曼城、車路士、賓尼迪斯時代的利物浦(或來季的曼聯?),都是靠巨額投資換取好成績。當大家批評拜仁慕尼黑盡收德甲兵器時,英超豪門何嘗不是如此?如曼聯的Wayne Rooney、車路士的Joe Cole及Frank Lampard、阿仙奴的Theo Walcott、熱刺的Aaron Lennon及Kyle Walker等,都是從中下游或低組別球隊購得,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同時能上位的自家青訓又有幾人?為了短期內取得好成績,領隊惟有購入當打球員以求速效,以滿足班主們的要求及虛榮心,青訓作為高成本(包括時間、金錢)低效率的投資,相信沒有哪個班主有如此長遠的目光及耐性發展。
領隊更換過密
外資及轉播費令球隊坐擁大量資金收購球員,領隊亦有更多選擇建立屬於自己的球隊。然而,速食文化講求的是立竿見影的效果,班主投放大量資金改革球隊,為的是希望盡快打出成績,小球會莫如護級成功,中上游球會則以歐洲賽及冠軍為目標。大量的投資自然對領隊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英超領隊的壓力愈來愈大,任期則愈來愈短,當中表表者如車路士、熱刺及新特蘭,為上、中、下游球隊代表,分別以冠軍(歐聯為主)、歐聯資格及護級為目標。我們幾乎每一至兩年便聽到他們更換領隊,試問領隊們能有閒情逸致搞青訓嗎?除了雲加以外,其餘十九隊的英超球會領隊,無一在任超過三年,當領隊視自己為球會的過客,朝不保夕的情況下,又怎會從根本著手發展青訓?曾經聽過一則新聞,內容講述費格遜對球會的了解,連各級青年軍的成員也瞭如指掌,我想除了雲加以外,沒有一位在任領隊有此能耐。前曼聯領隊莫耶斯曾經希望改變球隊的青訓計劃,其實也是源於對自己六年合約的信心,相信自己有時間、能力改變曼聯,但遺憾的是,即使莫耶斯在愛華頓的履歷再好,因為曼聯的戰績不佳,連一年合約也未能成功履行便已下台。或者莫氏的改革方向正確,但隨著他的離任,一切已無從說起。當領隊沒有遠景,便沒有完善的青訓計劃,青訓只是為做而做,談不上為球會培養新血,國家隊又何來新面孔?
待續
眾所周知,每逢大賽,英格蘭國內傳媒總愛吹捧國家隊為奪標大熱,惟今屆賽事一反常態,一致看淡英軍奪標機會,事實證明傳媒的看法正確,自1958年以來首次於世界盃分組賽出局,究竟英軍問題何在呢?
時間回到2000年歐洲國家盃,當時英格蘭與德國、葡萄牙、羅馬尼亞同處一組,結果前兩者於分組賽便打道回府,德國更只得一分包尾出局。當時的英德,正處於新舊交接期,以老將為主,加上幾名冒起中的新星,如英格蘭的Michael Owen、Steven Gerrard,德國的Michael Ballack、Sebastian Deisler。兩支歐洲傳統勁旅於當年雙雙出局後,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亦是往後國家隊命運的分水嶺所在。
為免重蹈2000年歐國盃青黃不接之覆轍,德國開始大力著手青訓改革,甚至改變以往紀律性而偏向沉悶的踢法,一改而為技術及侵略兼備的足球,至2006年世界盃,已有小成,隊中冒起了Bastian Schweinsteiger、Philipp Lahm、Lukas Podolski等後起之秀,隨後兩屆世界盃更以年輕球員為主參戰,戰績有目共睹。反觀英格蘭,冒起的球員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如Joe Cole、John Terry、Ashley Cole、Frank Lampard等,但更重要的轉變是聯賽全面國際化。
金錢足球的興起
千禧年後,隨著市場宣傳策略及包裝的成功,英超取代意甲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聯賽,知名度的提升吸引了不少外資及贊助,其中阿巴莫域治之入主車路士更為英超帶來巨變。十年間,隨著電視轉播費的劇增及老闆的大量投資,英超球隊可從世界各地購入好球員,當年雲加能排出沒有本土球員為正選的聯合國陣容而令人側目之時,其實至今已見怪不怪,反而重用本土球員的利物浦及修咸頓能打出好成績才是異類。球隊間的競爭已從競技層面慢慢轉為鬥燒錢的遊戲,誰的投資大,誰的贏面就高,看看曼城、車路士、賓尼迪斯時代的利物浦(或來季的曼聯?),都是靠巨額投資換取好成績。當大家批評拜仁慕尼黑盡收德甲兵器時,英超豪門何嘗不是如此?如曼聯的Wayne Rooney、車路士的Joe Cole及Frank Lampard、阿仙奴的Theo Walcott、熱刺的Aaron Lennon及Kyle Walker等,都是從中下游或低組別球隊購得,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同時能上位的自家青訓又有幾人?為了短期內取得好成績,領隊惟有購入當打球員以求速效,以滿足班主們的要求及虛榮心,青訓作為高成本(包括時間、金錢)低效率的投資,相信沒有哪個班主有如此長遠的目光及耐性發展。
領隊更換過密
外資及轉播費令球隊坐擁大量資金收購球員,領隊亦有更多選擇建立屬於自己的球隊。然而,速食文化講求的是立竿見影的效果,班主投放大量資金改革球隊,為的是希望盡快打出成績,小球會莫如護級成功,中上游球會則以歐洲賽及冠軍為目標。大量的投資自然對領隊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英超領隊的壓力愈來愈大,任期則愈來愈短,當中表表者如車路士、熱刺及新特蘭,為上、中、下游球隊代表,分別以冠軍(歐聯為主)、歐聯資格及護級為目標。我們幾乎每一至兩年便聽到他們更換領隊,試問領隊們能有閒情逸致搞青訓嗎?除了雲加以外,其餘十九隊的英超球會領隊,無一在任超過三年,當領隊視自己為球會的過客,朝不保夕的情況下,又怎會從根本著手發展青訓?曾經聽過一則新聞,內容講述費格遜對球會的了解,連各級青年軍的成員也瞭如指掌,我想除了雲加以外,沒有一位在任領隊有此能耐。前曼聯領隊莫耶斯曾經希望改變球隊的青訓計劃,其實也是源於對自己六年合約的信心,相信自己有時間、能力改變曼聯,但遺憾的是,即使莫耶斯在愛華頓的履歷再好,因為曼聯的戰績不佳,連一年合約也未能成功履行便已下台。或者莫氏的改革方向正確,但隨著他的離任,一切已無從說起。當領隊沒有遠景,便沒有完善的青訓計劃,青訓只是為做而做,談不上為球會培養新血,國家隊又何來新面孔?
待續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