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足球改革之路 (1)

閒話足球 於 09/07/2014 發表 收藏文章
德國一直是傳統歐洲勁旅,其戰績一直有保證,除了首屆及二戰後首屆世界盃未能參賽,世界盃必然可見德國隊的蹤影,當中只有1938年的世界盃於首圈便打道回府。千禧年後,德國隊參與了4屆世界盃與4屆歐洲國家盃,除了2000年及2004年的歐國盃首圈出局外,其他大賽皆能最少殺入準決賽。隨著德國隊於日前以7:1血洗巴西晉身世界盃決賽,該隊已累積世界盃決賽周比賽場數105場,當中勝出65場(90分鐘內),和負各20場,得勝率高達62%。自從2006年起,德國已走出90年代末及千禧年初青黃不接的窘境,在可見的未來,德國依然人才充裕,究竟德國如何走出千禧年初的困局呢?

資源的投放

自1998年法國世界杯八強被新貴克羅地亞以3:0淘汰後,德國上下已為國家隊未來擔憂不已,及至2000年歐洲國家盃分組賽包尾出局,更似為德國的未來敲響喪鐘。為此德國痛定思痛,改革德國足球,由最基本的青訓入手。要有良好的青訓當然需要龐大的投入,德國足協於青訓投資毫不吝嗇,據2010年德國足協提供的資料顯示,2000至2010年間,十年裡共為青訓投資了至少5億歐元,即平均每年5千萬歐元,當中約有1500萬歐元專門培訓具潛質及表現出眾的小球員,為他們提供額外訓練。
那麼具體的投資是怎樣的呢?截至2013年,據統計,德國足協旗下的基礎足球訓練學校達366個,46個訓練中心,29間精英培訓學校,遍佈全國各地,包括職業球會伸手不及處。當中基礎足球訓練學校訓練8-14歲的小童,若表現出眾,則被送往較高水平的訓練中心繼續接受培訓,再上一層的就是精英培訓學校。後兩者的受訓學員約有1萬4千人,年齡介乎11至15歲之間。


球會青訓的配合

若單靠德國足協的訓練設備是不夠的,職業球會也需要具水準的訓練設備,德國足球聯盟規定,德甲及德乙球會必须有符合專業標準的青訓學院及青訓配套,每支德甲青年隊必須擁有3塊專業場地(德乙2塊)、3名教練(德乙2人),並必須擁有各自的守門員訓練員、隊醫和醫療室。另外,德國每隔三年便會對德甲球會的青訓系統進行檢查和測試,範圍涵蓋了青年球員的訓練和學校生活,只有通過這些測試,球會才能得到德甲的參賽資格。

青訓模式的統一

有別於英格蘭的青訓計劃,德國的青訓方針並非由個別球會決定,德國足協的龐大青訓網絡能伸展到社區的每個角落,並統一整個國家的訓練模式。在英格蘭,每間球會都擁有其各自的青訓方針,或偏重技術、或偏重體能,視乎球會的足球理念而定。而在德國,在年輕球員的成長過程中,便給他們灌輸成年隊的戰術體系及理念,與巴塞隆拿的青訓方針類似。戰術方面主要為4-2-3-1和4-4-2,4-4-2是最基本的戰術套路,4-2-3-1則是國家隊的常用戰術。基於球員們由小便熟習國家隊的戰術體系,因此進入各階段的國家隊便毋須重新適應,能馬上融入體系當中。


基層教練質和量

如果只有具水準的訓練設施而沒有高水平的教練,青訓計劃也沒法收到預期效果。根據歐洲足協提供的數字,在德國一共有28,400名教練擁有B級教練執照,5,500人擁有A級執照及1,070人擁有專業級教練執照(Pro licence),而英格蘭,則分別只有1,759、895及115人有此資格。德國足協於當中挑選了約一千名教練,負責上述足球學校的日常訓練工作。這一千名教練必須經過德國足協嚴格挑選及培訓,能力上要有一定的水平,其理念及執教方式上亦大致相類,由是相類近的足球理念便能貫穿整個國家不同角落的青訓系統當中。
上述提到的基礎足球訓練學校,雖然是足球訓練的最低層,但提供訓練的已是具B級教練資格的教練,由此可見其基礎訓練之高水平。此外,德國足協同時亦聘用了一定數量的球探,觀察各足球學校的學生,若發現表現優秀或具天賦者,便會立即為其建立檔案,送到德國足協的有關部門,確保不會有漏網之魚。

待續
標籤: 德國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