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決賽:德國對阿根廷──戰術總結

十字聯防 於 14/07/2014 發表 收藏文章
德國的基迪拉賽前受傷,打擊了德國中場中路,迫使起用新人卡拉馬,卻奧斯移後夥拍舒韋恩史迪加,卡拉馬負責在較前壓迫及靈活地助攻助守;阿根廷與四強對荷蘭陣容無變,狀態不足的阿古路先列後備,三名中場佩雷斯、比基利亞作為防線的第一道屏障限制德國的中路進攻,馬斯查蘭奴在他們身後作第二屏障。



德國一如預期控制比賽,控球率接近70%,透過慣性的短傳及小組入滲拉開阿根廷防線。然而,阿根廷面對這樣的情況下選擇收縮球場空間,不讓德國在三十碼區域附近有太多傳送空間,這樣的安排是每一隊對陣德國最合適的策略。阿根廷在後場縮後收窄防守,在斷球後就會透過長傳在自身邊路找尋空間,讓拿維斯、希古恩及美斯所策動。其中拿維斯是阿根廷上半場最重要的進攻連繫,往往以個人突破的一對一形式對速度較慢的德國球員做成威脅。

德國及阿根廷全場的長傳路線圖




阿根廷總傳球次數(425次)比德國(749次)少324次,但長傳次數(55次)卻比德國(52次)多3次,而且德國的長傳多數是左右兩邊長傳加深縱度的橫傳,阿根廷則是從後場直接傳到三十碼區域或直接放到對方禁區附近,可見是球隊重要的進攻板斧
阿根廷的攔截圖


阿根廷的攔截只有4次在前場,其餘的攔截均在後場,配合長傳圖突顯他們壓後防線打長傳反擊。

正因如此,阿根廷亦明白德國的左路的後防是相對較弱的一環。拿姆在右路的能力不容置疑,賀維迪斯是中堅出身,轉身慢及助攻力不強,往往在國家隊的賽事上才客串閘衛,今屆更要站在不純熟的左腳左閘位置,因此成為重點的打擊對象通過拿華斯右路的威脅,在上半場都獲得了良好的機會,可惜沒有轉化成入球,而傳送給希古恩的越位入球同樣來自自家的右路傳中。美斯上半場亦有一次在右路突破的機會,惜被保定在白界線前清走。

阿根廷全場的傳球路線圖


同時,阿根廷的右路(橙色框)傳球明顯較左路(紫色框)密集,重點打擊德國左方中堅出身的賀維迪斯。

德國在開賽前缺少基迪拉,改以卡拉馬代替。卡拉馬的作用比過往基迪拉更前,目的在於打斷馬斯查蘭奴轉守為攻出球的策略。可惜卡拉馬在早段被撞至傷出,被迫提早換入舒爾尼,讓馬斯查蘭奴有著更好的反擊。

卡拉馬的活動範圍圖


卡拉馬比卻奧斯走得更前,他不如基迪拉般BOX TO BOX,而是走向阿根廷的禁區附近作壓迫。

不論是利物浦還是巴塞隆拿,馬斯查蘭奴在阿根廷的打法與不同。在利物浦時期,馬斯查蘭奴作為沙比亞朗素的保姆,負責掃蕩及搶斷;在巴塞隆拿時以中堅身份保護後防,在阿根廷則似一個”half back’’的防守中場角色。他身前有佩雷斯及比基利亞兩個球員在前掃蕩,他負責在禁區頂廿五碼區域附近包抄及作第二點的搶截,同時亦要負責作後場第一點的出球,因此他亦是阿根廷隊內觸球(87次)、傳球(67次)及長傳(9次)最多的球員。第二個出球點是腳法不差的加雷,加雷全場長傳次數(8次)是僅次馬斯查蘭奴,這時馬斯查蘭奴會墜後形成第3名中堅,因此這個角色可說是一種混合利物浦、巴塞隆拿再改良的第三套打法。

馬斯查蘭奴全場的工作圖


馬斯查蘭奴除了在防守上作了幾次關鍵的解圍,同時要兼顧轉守為攻的策略,不知安歷基會否看在其中?

由於基迪拉的缺陣,對德國中場中路的連繫打擊尤其至大,限制了卻奧斯在中前場的發揮,使德國在進攻上節奏不及以往流暢。以往由舒韋恩史迪加作連繫,基迪拉以一個BOX TO BOX的形式入禁區或回防包抄,加上他在球場的覆蓋範圍極大,減輕了卻奧斯的壓力,可令他輕易連繫後場與前場,提供致命的傳送,對巴西可見一斑。可是卻奧斯今場要被迫移後,要擔當基迪拉的角色,兼顧更多工作,既要連繫後場與前場,又要為防守作出保護,特別是左路為賀維迪斯作屏障,大大打擊他在前場發揮,同時由於他並非基迪拉那種效率型球員,又要加重了拍擋舒韋恩史迪加的壓力。不過,舒韋恩史迪加的表現足以證明世界級全能中場,全場跑動超過15.34KM,為全場最多,他和卻奧斯同樣觸球最多,一共104次,傳球比卻奧斯還要多2次(107 vs 105),成功率達90%。他在下半場後期為卻奧斯分擔更多傳球工作,在中場作為轉守為攻的第一點具有極高效率,因此阿根廷亦不得不對他作出多次犯規,他同時是全場被侵犯最多(6次)的球員,可見到他在德國的重要性是令阿根廷有所懼怕。

卻奧斯(上)及舒韋恩史迪加(下)全場的工作圖



兩人同是中場中路,舒韋恩史迪加的覆蓋範圍比卻奧斯更大更平均,在左中右都有出球的位置,甚至回防,卻奧斯則偏向左路。

在阿根廷以防守反擊為戰術主導的情況下,美斯沒有太多表現都屬平常事,畢竟美斯出道以來擅長的是陣地戰,靠高效率的長傳急攻並不是他的風格,所以若果說阿根廷是憑美斯一人之力殺入決賽,用在這場比賽上就不太妥當。美斯今場有11次的個人盤扭,其中有10次是成功,但如前文所提及,阿根廷縮窄空間打反擊,整隊都是圍繞著以防守反擊為主,並非圍繞美斯作核心,美斯的作用極其量只是今場進攻的PLAN B。

美斯活動範圍圖


美斯的跑動只有10.71KM,而且他的活動多在中圈(紅色)。

曉姆斯與保定的配合似乎比夥拍梅迪薩卡更具效率。保定一向被垢病是其位置感及判斷上有問題,他很容易有無謂犯規及失位(在上場對巴西最後時刻的失球正正是例子),不過他的速度卻彌補了曉姆斯轉身慢的缺點,在包抄上作用很大的效用。曉姆斯雖然今場在速度上是全隊最高,達到31.6 Km/h,但保定的衝刺次數達53次,證明了他在包位上的速度對整體防守的作用。一對中堅在防守上以一個具侵略性、擅頂配合有速度作包位是最佳的配合,畢竟包位的中堅都有分以快速包抄(德國的保定或西班牙的拉莫斯)或企位包抄(德國的梅迪薩卡或意大利的巴沙利)的分別。假若同樣是速度及轉身慢的梅迪薩卡,或許沒有這個補足之處。

保定(上圖)及曉姆斯(下圖)的防守圖示


曉姆斯更多在前點三十碼區域搶截,保定負責禁區內包抄,雖然偶有速度上的下風,但這一對中堅扼守德國烟喉之地保證了德國的勝利。

雙方的調動是影響兩隊球隊的關鍵,沙比拿早在半場以狀態未十足的阿古路入替拿維斯,無疑是自斷單臂。上半場拿維斯優秀的表現理應值得踢得更多,反而換入阿古路後,這樣的調動意味阿根廷希望改變打法用更多的直接攻擊打擊阿根廷後防,減少在邊路的突破,但這樣做反而進據失退,失去了拿維斯為球隊的連繫及平衡,阿古路及希古恩受到曉姆斯及保定的限制下,得不到有效的傳送。至於柏拉斯奧及加高,從來不是在國家隊出現的級數,只是負責補充球隊的體力。

舒爾尼的入場或許打破了球隊早段的平衡性,翻看近幾場舒爾尼往往是在尾段時間改變踢法時才入替,但由於卡拉馬的傷出,舒爾尼被迫提早上場,於是將奧斯爾移入中路,舒爾尼則偏向左路。舒爾尼亦不負所望,在出場約90分鐘左右,交出了11.1KM的走動,觸球及傳球同樣比梅拿少4次,但考慮到他比梅拿踢少30分鐘,加上他傳球率(87%)比梅拿(84%)更高,以一名邊線球員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數字。高路斯是傳統的支點中鋒,走動不多,在葛斯入場後,舒爾尼的作用更明顯,透過葛斯的靈活走動,舒爾尼可以有更多空間得到傳送,與梅拿的配合亦更多,對於在末段體能下降的阿根廷有很大的威脅,最終憑他們兩個後備做成了絕殺的入球。

舒爾尼接應傳球路線圖(上圖為葛斯入替前,32-88分鐘,下圖為葛斯入替後,88-120分鐘)

舒爾尼在初段未有太多走到禁區附近的位置,但隨著葛斯的入場(第2幅圖),為他在邊線拉開更多空間走動,更適合他的打法。


年輕、整體優勝及後備深度是德國贏得決賽的關鍵,同樣中場競爭上的貿素亦是球隊的分野。德國即使基迪拉受傷,仍有卻奧斯或舒韋恩史迪加坐陣,相反阿根廷缺少迪馬利亞這名可塑性高的球員,只有馬斯查蘭奴一人鎮壓中後場,佩雷斯明顯並未具備此質素為前場及後場做支援。沙比拿的換人改變踢法,亦突顯他希望以變招殺德國一個措手不及,可惜球員狀態未足下亦難以發揮,這樣的嘗試失敗亦埋下了球隊飲恨的伏線。

如喜歡戰術文章,請到十字聯防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atenacciosoccer
標籤: 世界盃  決賽  德國  阿根廷  戰術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