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u-13賽事新指引之我見

Box to Box 於 21/10/2017 發表 收藏文章
日前看見爆足FB專頁的一張圖,裡面簡單羅列了英格蘭足總最新推出,針對u-13或以下組別賽事的措施和指引。乍看之下,大部份的新措施和新指引看來都有其道理,雖然有些只能稱得上是遲來的變革,但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感覺至少從出發點來說,應該能讓大家看到他們想進步的決心。

然而再看下去,原來該專頁的版主,以至下面的不少網友留言,似乎都不甚看好,甚至不太認同這些新例。這裡希望與大家分享筆者的見解,嘗試理解當局背後的想法,並逐點回應。
利申:雖然如有聘書會立刻飛奔去應約,但暫時筆者並非英足總員工,所以請別以為筆者有甚麼義務為他們辯解。

好,先上圖。


爆足的版主,將以上的新指例,歸納作以下的十二點:
1. 觀眾唔比大嗌
2. 唔比落鏟
3. 試行藍卡(被罰者要落場2分鐘)
4. 球證每場之後要比分予球員、領隊同各隊觀眾
5. 當門將控球/擁有控球權,對方球員一定要番去自己半場
6. 門將一定要用腳接所有回傳
7. 領隊唔比向球場內大嗌戰術
8. 陣容中既球員都要參與到至少50%既比賽
9. 陣容中既球員都要嘗試踢唔同位置,連門將都要嘗試
10. 以後球隊無得分A隊同B隊,分出既球隊實力要接近
11. 如果有一隊以4球領先,落後個隊可以加多一個球員落場,直至追番做3球差距
12. 如果有一隊太少人開波,對手要義務借球員比佢地,令到兩隊隊員數目平均

註:請留意,以上改革是針對u-13的比賽,而非成年人的比賽。

就從第1點開始吧。這裡先要搞清楚,原文說的是,must not shout and call out,意思是觀眾不應大聲責罵或高喊不適當的用語 (如帶性別 / 種族 或其他類型的歧視的用語),同時鼓勵球迷作出讚賞的行為,例如拍掌。
不難想像,u-13或以下的賽事,主要的觀眾會是甚麼人。當然絕大部份就是球員的家長和親屬,還有就是教練們。事實上,家長和教練對球證的呼喝和怒罵,是一個一直以來都非常嚴重的問題。每當球證的判決令他們不滿 (可以想像,大部份判決總會令至少其中一方不滿),在情緒使然下,他們會對球證作出各種過火的指摘,令球證的工作壓力極大的同時,工作環境亦非常差。結果令不少初出茅蘆的球證很快便對這個行業心淡,現時更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願意留在球證這個行業的人越來越少。

此外,年紀輕輕的球員,看到球證原來是這樣不被尊重的一個角色,自然有樣學樣。於是,球員們自小便培養了每逢不服球證判決或對判決有不滿時,就對著球證咆哮的做法,這個現象,大家在英超也看過不少吧,特別在英格蘭球員身上發生得最為普遍。

因此這個第1點,筆者會認為其實是眾多新指引中最重要的一點。技不如人是一回事,但基本尊重卻是更重要的。大家只要看看欖球球員對球證判決的服從性,然後再比較足球員的行為,便可得知改善的空間非常大。

第2點,不容許瞓身落地鉦球。首先正如原文所說,這是聽從醫學上的建議而作出的改革。而即使從醫學角度以外,大家不妨從改進技術的角度去想。大英帝國的足球,傳統以來都相當欣賞激情和熱血的表現、最好就是打落門牙和血吞。故比賽中,贏得最多掌聲的,不會是在前場成功堵截對方進攻路線、也不會是解決未成形的危機,更不會是牢牢控制比賽局面令對方苦無機會制造威脅,反而往往最後一刻成功飛鏟,護空門,以至球員以身相許阻擋對方的射門等,這一類彌補之前防守做得不夠好而出現的驚險場面。

這裡,容許我引述意大利鐵衛馬甸尼的一句名言:「If I have to make a tackle then I have already made a mistake.」球員沒有了飛鏟這個選項,能令球員多用腦袋,提高場上的防守意識,學習更早留意到醞釀中的潛在危機,在場上作出更明智的防守決定,而非每次都以瞓身飛鏟來解決問題。事實上,一旦球員落地,而對方球員又成功避開的話,這位防守球員便可謂「被taken out of the game」,即在該個攻勢中完全不能協助防守。故此不鼓勵落地飛鏟,其實是非常值得推行。

第3點,sin-bin,坊間討論已不少,這裡就此省略。

第4點,原理和第1點相近,也是有助重建球證的權威,培養各方對球證和球員的基本尊重,不重覆了。

第5點的原意,明顯就是剔除門將大腳踢過半場這個選項。對未完全發育的兒童 / 青少年來說,將皮球踢過半場,對腳骨以至肌肉的發育和發展也可能有不良影響。看看港超,不少球門球也只是到達半場左右,可想而知對力度的要求有多高,不准13歲以下的兒童這樣做,又有甚麼問題?其實用頭去迎頂或爭頂這些從高空跌下來的球,對頭骨未發育完成的兒童會造成何等傷害,科學界至今亦未有共識。如果球迷們有留意新聞,前雷丁前鋒,愛爾蘭國腳奇雲道爾 (Kevin Doyle)早前剛宣布退役,原因正正就是過多的頭槌令他受到了傷害,只好聽從醫學建議而退役。

再者,要門將把球傳給隊友,可以鼓勵球隊多點從後場開始組織運球上前場。球員自小面對此等壓迫,對中後場球員的ball-playing、first touch、控球技巧、半轉身拿球等技術的提升有莫大裨益。從小得此訓練,有助他們不會在接到隊友傳球時有如接到炸彈一樣,不知如何是好,整個人慌得腦袋一片空白。同時,前場球員也會更早學習如何有速地壓迫或迫搶,如何遮擋對方傳球線路,如何set pressing trap等。還有,門將的distribution能力亦得以提升。以上的一切,盡皆英格蘭國家隊現時的弱項,足總有嘗試進步的想法,也是值得鼓勵的。(如何有效執行則是後話)

第6點相當明顯,就是想訓練門將的腳下功夫,不用多說。

第7點,建議各位先看看本專頁五個月前的一篇文章,題為「英格蘭青訓:大呼小叫,大吵大罵,我們怎麼了?」文中提到一本書叫No Hunger In Paradise,作者為Michael Calvin。就算不看畢全書,至少也可看看文章中節錄的一小段,正好就能回應這一點。

留意,原post版主只提到不准教練在場邊呼喊戰術,但重點其實是在被省略的一句:鼓勵教練以問問題的方式,引導球員思考,怎樣才能作出更好,更適合的決定。上文提到的那篇文章,正好說明現時英式教練和歐陸教練的分別,透過問題刺激球員思考,一直以來都是歐陸教練的做法,而英格蘭則在這方面遠遠落後…. 這一項指引,不但不是無理,反而是參考了行內人指出的一些問題而作出相應的改善之策,絕對是正確的做法。

第8點,上文提到的那篇文章和那本書也能部份解答有關這一點的疑慮。另外可再補充一點,不少家長都對讓子女加盟不同球隊的足球學校有點擔心,不知道如果未能順利升上去,對球員的前途,或技術提升和成長有何保障。這項指引總算是略盡一點綿力,也能有限度防止個別教練出現偏心的情況,當然執行上並不容易達到預期效果,但起碼這個想法,對大部份球員發展也是好事。

第9點,整個歐洲大陸都有類似做法,遠至數十年前荷蘭都已經提倡過。英國在這方面又落後了30年,現在就當是亡羊補牢吧。

第10-12點,雖然說青年比賽,勝負也應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但如果經常出現一面倒的賽事或戰果,可以想像對13歲以下的兒童的心理發展未必是好事,更可能令他們對足球生厭。強如美斯,也可以被隊友拖累的時候,一位天才橫溢的11、12歲球員,當然亦難免,如果因而埋沒了一些天才新星,從國家隊的角度來說只會有害無利。此外,如果比賽早早便勝負已分,變成垃圾時間的話,那只是在浪費大家時間,令比賽變得較competitive一點,在u-13層面來說,其實是頗為值得嘗試的一件事。再者,比賽場面出現變化,能刺激球員思考應對,應付各種不同場面,對球員成長也是好事。
容許我再強調一次,以上是針對u-13比賽而設,並非為成年人常規比賽而設,大家的思考角度不應從成年人比賽出發。

以上只是筆者的小小見解,任何制度也是有利有弊,而且執行力是誰也保證不了的事。不過看過這些指引後,是否真的一面倒覺得是多此一舉,沒有意義的改變,筆者倒是對這種看法極有保留。大家如有何想法,亦不妨與各位分享喔。

註:Box to Box 在Facebook亦有開設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kboxtobox),請多多支持﹗

S
標籤: #英格蘭  #青訓  #boxtobox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