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魔軼事 – 統領曼聯近半世紀的家族(3)

足球財經 於 05/09/2019 發表 收藏文章
上文提要:馬田·愛華士1980年接任曼聯主席後,十年來辭退了兩名領隊仍未能為曼聯重奪失落超過二十年的聯賽冠軍,加上1989年的”險簽班主”鬧劇,令他和費格遜都備受球迷壓力... (本系列前文可按此:第一集 / 第二集)

英格蘭球市本來已經受希素球場事件影響陷入衰退,1989年的希斯堡事件更令情況雪上加霜。英國政府勒令所有甲組聯賽球隊主場取消企位,改為全坐位,大大減低球場容量之餘,亦令球會面對龐大的球場改建費用。再加上早年的供股計劃,令馬田私人的銀行貸款接近£1m. 米高·尼頓(Michael Knighton)的收購提案,令馬田不得不認真考慮。

尼頓的收購計劃失敗後,曼聯籌集資金只剩下上市的選擇。早在1983年,熱刺已成為第一家上市集資的球會,而馬田亦一直對此非常留意。曼聯最終於1991年5月在倫敦交易所上市,以每股£3.85發行約208萬新股,根據當時招股書所載,1989/90 年度曼聯總收入約£11.6m, 並錄得£2.8m虧損. 這次公開招股扣除開支,曼聯共籌得£6.7m, 用作擴建奧脫福西看台(Stretford End)。另外,包括馬田在內的原股東同時出售近260萬舊股套現,馬田持股量下跌至27.8%,但仍為最大股東。當時曼聯市值約為£46.8m. 不過,當時曼聯的招股談不上十分成功,股份並未獲得足額認購,需由包銷商承包部分股份,而股價表現亦不甚理想,上市後一週已下跌至每股£2.60.
另一方面,馬田和另外幾間大球會的老闆們早於八十年代中期起就意識到足球逐漸成為電視業界的金礦,開始爭取更高的播映權費用。那個時候,電視收入由整個聯賽甲乙丙丁四組共92隊平分,在聯賽會中,92隊球會亦各佔相同投票權,令大球會覺得經常受低組別球會制肘。從那時起,馬田聯同阿仙奴、熱刺、愛華頓和利物浦共五間球會的領隊,除了尋求金額更高的播映權合約外,更開始研究另起爐灶的可能,組建獨立於當時架構的聯賽,以提升球會的話語權,自己洽談電視播映權和其他贊助合約。

超聯終於在1992/93球季成立後,而曼聯亦於當季一搔26年之癢再次奪得聯賽冠軍,這是費格遜執教曼聯的第七個球季,期間不少成功的收購,如艾雲、舒米高和簡東拿等,當然功不可沒,而費格遜早年大力整頓的球探和青訓系統,亦逐漸步入收成期。曼聯適逢英超成立時復興,在首五季獲得四冠一亞佳績,傲視整個英格蘭球壇。同時,奧脫福亦不斷擴建,北看台(2011年命名為費格遜爵士看台Sir Alex Ferguson Stand)在1996完成擴建,令球場容量提升至55,000人,商品銷售亦為曼聯帶來可觀收入。在場內和場外兩方面佳績帶動下,曼聯業績和股價持續做好。1996/97年度,曼聯總收入及稅前盈利分別為£87.9m和£27.6m, 和1991年上市時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那時候曼聯亦成為基金愛股,被納入為富時250指數成分股之一(由倫敦交易所市值第101至350的股份組成),連BBC的員工公積金計劃和阿聯酋阿布扎比投資局也是股東。而曼聯的年報亦顯示,馬田自1994/95球季起開始逐步減持曼聯股份,到1997年7月,馬田的持股量已下降至14.1%,相信當中獲利甚豐。同年,馬田亦開始部署自己的繼任人選,從Umbro 找來彼得·簡容(Peter Kenyon)為副行政總裁,與及大衛·基爾(David Gill)出任財務總監。兩人都為會計師出身,於金融界和商界都有豐富的經驗。
阿仙奴在1997/98球季在雲加帶領下奪得英超首冠開始崛起,成為曼聯英超時代首個具真正威脅的對手,卻無礙曼聯在1998年中得到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旗下的天空電視(BSkyB)青睞,提出全面收購。當時BSkyB憑藉英超播映權得以在英國急速增長,並開始將目光轉移至節目內容的製造者和擁有者 - 即球會 - 身上,而曼聯在當時毋容置疑是最吸引的選擇。馬田當時認為有了BSkyB作為後盾,將令曼聯有更雄厚的財力抗衡阿仙奴,所以對BSkyB的收購甚感興趣。BSkyB原先提出每股£2.175作價,雙方經過一段討價還價,最終敲定每股£2.40作價(曼聯自1991年上市後,曾先後兩次拆細股份。上市時的一股,於1998年等同20股),亦即將曼聯作出£623m估值,短短七年間升幅超過13倍。

消息傳出後,引起各界高度關注。其他英超球會憂慮收購將令曼聯更難以匹敵;政界則擔心BSkyB可能藉著對曼聯的控制權,在競投未來的英超播映權時會比其他對手擁有不公平的優勢,損害競爭性;至於球迷,普遍則猛烈抨擊此舉顯露梅鐸和馬田等球會董事的貪婪,還發起了名為 “Shareholders United Against Murdoch”的組織,呼籲球迷收集曼聯股份,集腋成裘,試圖阻撓收購通過(這個組織後來演變成今天的 Manchester United Supporters' Trust)。在各界的壓力下,英國政府轄下的公平貿易辦事處(Office of Fair Trading) 決定將收購提案轉交予壟斷及合併委員會(Monopoly and Mergers Commission)進行研究和裁決。委員會最終在1999年三月提交報告,指收購將損害公眾利益及加劇球隊間強弱差別,行駛權力阻止收購通過。
眾所週知,曼聯在當季並沒有受到收購消息的影響,成就了三冠王的偉業。一年後,曼聯斥資£30m把奧脫福東西看台擴建,令球場容量提升至67,000人,而花費£14.3m興建的卡靈頓訓練基地亦於同年正式落成起用。馬田亦於當年夏天以55歲之齡卸任上市公司行政總裁,交棒予簡容,只留任球會附屬公司主席,當時馬田的持股量已進一步下跌至6.6%. 2003年,馬田把手頭上僅餘的絕大部分股份賣掉,亦辭任球會主席,正式為愛華士家族統領曼聯近半世紀的時代劃上句號。那一年,曼聯總收入為£173m, 稅前盈利£39.3m. 直到今天,馬田仍不時在比賽日和費格遜爵士出現在奧脫福的貴賓席,一同支持曼聯。
誠然,愛華士父子在普遍球迷心目中的評價算不上高,但曼聯的確在他們在位的獲得非凡的成就。尤其在足球商業化的大趨勢下,無可否認兩父子具有一定的遠見,令曼聯得以在英超時代率先跑出,傲視同群。這一方面,留待歷史去為愛華士父子的功過評價。(全文完)

參考資料:
Martin Edwards & Robert Sellers (2017), “Red Glory: Manchester United and Me”;
艾雲豪(2016), “誰偷走了紅魔?”

各位想追蹤更多足球界嘅財經新聞,可以like 足球財經嘅 Facebook page!
標籤: 曼聯  愛華士  費格遜  艾雲  舒米高  簡東拿  奧脫福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