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局長「講波」背後的訊號

車迷Z 35 分鐘前發表 收藏文章

前腳局長公開發文,後腳西木宣佈離職,難免引人遐想兩者之間的關聯。當然,「先A後B」並不一定代表因果關係。學術界向來明確分辨correlation和causation的差異,A、B之間實屬毫無關係亦有可能。小弟雖然學藝不精,但好歹也是受過學術訓練的人,不敢對此有過多臆測。不過,發文背後所釋放的訊號,還是值得品上一品的。

先戴頭盔。除非是羅局長肚子裡蛔蟲,或是會議室裡的蒼蠅,否則不可能斷言一切前因後果,以下內容純屬筆者自身的異想天開。其本意亦非誹議朝政,只是大膽揣摩上意,還請各路欽差大人高抬貴手。


1. 有沒有可能是羅局長純粹是「作為球迷的分享」地發聲?

有,但機會極微。

公眾人物的公開發言重來不在於「說了甚麼」,而是在於「表了甚麼態」,或者說是「傳達了甚麼信息」。以大家熟知的足球教練為例,球隊落敗後苗頭直指對手、球證、賽會的領隊所在多有,其目的通常在於轉移輿論視線,為球員帶來減壓空間。在更衣室內再怎麼大發雷霆地「閂門打仔」,公開場合上保護球員也得是例行公事,否則一失軍心則飯碗不保。轉移輿論的具體方向也有替其他方面施壓的算盤,畢竟誰不想為己隊爭取marginal benefit,捧殺對手或是讓賽會後續處罰時投鼠忌器也是好的。例子就不舉了,免得舉了哪隊作例子被誤以為在搞針對,反正天下烏鴉一般黑便是。
政治人物就更不用說了。官員發言即代表政黨/政權/政府,畢竟官僚可不能像電視台那樣用「以下發言不代表本台立場」推託。無論是普羅大眾還是新聞媒體都不可能在報導時將「羅淑佩」和「羅局長」切割成兩個個體,「羅淑佩」即「羅局長」,「羅淑佩發言」即「羅局長發言」,觀感上就是在代表政府發言,從事後輿論來看也確實如此。

以上的不是甚麼高深的學問,稍有政治觸覺的一般人都能理解箇中原理,何況本身就在當官的人。放眼全球,僅有寥寥數人足夠肆意妄為又權勢燻天可以用私事的口吻談國事,其餘的都還是得按照打官腔的遊戲規則來玩。羅局長上任至今的言行舉止不似是不諳政治,想必明白當中的道理。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局長本人意識不到,包含上司下屬在內的政治團隊總不能全是草包,少說也有幾個明眼人會提醒局長「謹言慎行」的重要性。就算真是僅從「球迷」心態出發,從「局長」口中說出口就無可避免會變味,圍繞局長身邊的整個政治團隊都意識不到這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2. 那麼,局長的發文釋出的是甚麼訊號?

無他,延續從「盛事經濟」衍生而成的「體育經濟」,順道多加一句"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的提醒,僅此而已。

Inter Miami訪港,2024年奧運兩面金牌,啟德從試場到開幕,第十五屆全運會,現屆政府想發展香港體育盛事的路線一向鮮明,明裡暗裡都如是。選此跑道具體原因語焉不詳,但仰賴舊有的經濟模式坐吃山空了多年,在後疫情時代自然是無法延續下去,自然得重新思考香城往後的定位。2024年「盛事經濟」各項文旅體育的項目都試了一遍,目前看起來是往體育方向走的黏著力最強,2025年自然就順手推舟的往此方向繼續前進。適逢港隊殺入上屆亞洲盃後聲勢大漲,對港隊的關注度首次殺出同溫層進入普羅大眾的視野,今年又正值下屆亞洲盃外圍賽,各方政客自然賽前諸多動作「以玆關注」。從6月主場的大型Tifo受到國際媒體矚目,到足總賽前許下「一諾百萬金」的豪言壯語,背後不無政治推手的影子。諸多體育總會終究吃的是公家飯,沒有上意的首肯,上述的大動作是耍不出來的。

說回羅局長的發文。「羅局長」不單有關心港隊比賽,而且發文內容並非啦啦隊式發言,而是深入討論球隊「部署」以及其與「不少球迷(包括我)的看法」有「頗大差異」,弦內弦外之音早就滿溢而出。先是男子足球代表隊的表現獲得「領導」的「高度重視」,時任局長亦顯然是「識波之人」,懂得研究「戰術」,且和普遍球迷的看法無獨有偶地「所見略同」之餘,還順勢將自己在是次對話中歸邊在「不少球迷」的一份子。

你品,你細品。(學生不肖,借李天豪老師的台詞一用。)

當然,凡夫不得揣摩上意,那不是區區草民所能理解的境界。言盡於此,點到即止就好。


3. 香港足球重返榮光會由此開始嗎?

//換言之,要縮窄港隊同其他國際賽對手嘅差異,等於要縮窄香港本土足球水平同其他地方足球水平嘅差異。就算退而求其次,港超未必可以提升聯賽本身去到呢個競技水平,都要可以不斷培養出有潛力更進一步嘅球員,從而吸引更高水準嘅聯賽買人,令港隊球員一樣可以透過外流接觸高水準嘅比賽強度同訓練質素。//

以上節錄了港隊於2023年亞洲盃分組賽出局後筆者的感想,原post全文可稍移玉步到留言區去找。言歸正傳,足球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在座諸位看倌想必早已心知肚明。千禧年後德、英兩國的青訓復辟各自搞了起碼十年,日本發展足球的長期規劃以五十年為單位,任重而道遠的程度可想而知。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方的關注度,充其量還是聚焦在金字塔的頂端為主。治本良方始終是要營造足夠豐厚的草根土壤,從而讓金字塔的底層足夠健康和基數夠大,先撐得起更蓬勃的頂端。以政府將「體育」當成「經濟」來辦的方針來看,目光顯然還是追著鎂光燈跑為多,追逐每下愈況為少。

這也絕非香城只此一家的傾向。雖說當朝文武百官無不對KPI趨之若鶩,但放眼古今中外其實莫不如此。「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抱負很美好,但官員的任期終究有限,種樹的功勞往往留了給負責驗收種樹成果的「後人」,「前人」倒是很有可能因為把公帑花在無法短期內獲得可量化回報的「虧本生意」中被朝野上下處處彈劾。當辛苦功勞難免淪為為後人作嫁衣裳的時候,又有幾人願意當吃力不討好的前人呢?

西歐諸國可以把資源砸在培養熱門運動上,是因為當地對足球狂熱的氣氛足夠濃厚,把樹「種」下去的瞬間就能獲得大把政治紅利,幾乎穩賺不賠的情況下才有如斯動作。香港嘛,一來別說要把餅做大,連那塊餅也才剛剛成形,談不上甚麼政治投機的ROI。況且「港隊」的旗幟多少有點懷璧其罪,等閒不能輕言高舉,做過火了直達天聽後果可大可小。


說到底,任何體育的發展都少不免仰賴從民到官的通力合作。在現實的政治算計下,政策上的扶持終究有其極限,亦非人力所能左右,影響不了的事情就不要去想。反之「食花生 」的普羅大眾永遠是基數最大的一層,有人關注先做得到這門體育的聲量,再然後才有機會有資源轉化到球員或者滲透到金字塔底層中。現況顯然尚未功得圓滿,但有了這些「階段性」總比過去二十年的默默無聞好。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