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足球由昔日稱霸亞洲走到足球沙漠

亞洲足球 於 17/08/2013 發表 收藏文章
台灣足球曾經稱霸亞洲

男足亞運會兩連霸女足亞洲杯三連冠台灣足球上世紀震動亞洲

台灣地區很早就曾派隊參加亞洲賽事。 1913年,當時還屬於日本殖民地的中國台灣派隊開始參加遠東運動會足球賽,此後連續9次獲得冠軍。而在1954年和1958年,台灣中華民國代表隊連續兩次在亞運會上獲得男足冠軍,那支男足由“亞洲球王”李惠堂擔任主教練,有香港球星 莫振華、姚卓然、林尚義、張子岱等當時的亞洲一流球員組成,隊員基本都來自香港,在台灣島內他們被稱為“港華”。在1968年第四屆亞洲杯決賽中,為提高島內人對足球代表隊的認同,陳光熊、陳泰等5名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加入男足代表隊,這次比賽,他們最終獲得第四名。

男足的輝煌帶動了女足的興起。中國台灣木蘭女子足球隊成立於1975年1月,成立不久,便在1977、1979、1981年三奪女足亞洲杯冠軍,並因此將冠軍獎杯永久保留在台灣島內。此後的1986年和1989年,之後一段時間,因政治問題台灣足協退出亞洲足協加盟大洋洲足協,木蘭女足轉戰大洋洲,兩次奪得大洋洲女足錦標賽冠軍。在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上,木蘭女足獲得第4名。而在1991年女足世界杯上,她們更是歷史性地挺進八強。
“港華”球員禁止參賽女足退役無保障
台灣男女足齊沒落多年無緣世界大賽

但進入2000年後,由於台灣當局不再對木蘭女足隊員提供退役後保送上大學或安排工作的特殊優待,越來越少的女孩選擇從事足球運動,而木蘭女足的成績一落千丈,多數賽事,她們在首輪或次輪資格賽中便遭淘汰。

而台灣男足競技水平的下滑,則要更早。進入上世紀70年代,由於政治因素,“香港球員"不能再代表台灣出賽,之後的國際賽事,台灣男足都是以島內本土球員組成,和“香港球員"相比,這些島內的本土球員因長期缺少大賽經歷,競技水平和“香港球員"相去甚遠,這支男足代表隊再沒在國際賽場上取得任何成績。 1977年至今,台灣男足參加了48場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戰績為4勝44負,2007年南非世界杯亞洲區資格賽中,對陣烏茲別克,0:9,0:2,台灣男足兩回合一球未進,淨負11球,慘淡出局。而2014巴西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的資格​​賽中,雖然台北田徑場歷史性地湧入1萬5千名觀眾,但台灣男足仍然被馬來西亞隊淘汰。
足球沙漠勉強生存

至今無職業聯賽台灣人踢球無出路
城市聯賽僅7隊參加5隊為大學生

分析中台灣男足常年疲軟的原因,有一點和大陸頗為類似,那就是踢球的青少年數量稀少。 2000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台灣全島一共只有5931人參與足球運動,這個數字包含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和企業,而參加比賽的球隊數量,小學最多,到高中這一數字銳減小學組的1/3,很多有天賦的足球苗子,到了高中,迫於現實的壓力,不得不放棄足球,爭取考上大學,畢業後做醫生、教師或公務員,從事這些在寶島人傳統觀念裡的好職業。

台灣島內青少年很少選擇以足球為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台灣島內直到今天都沒有正規的職業足球聯賽!目前,中國台灣全島最高級別的足球聯賽是中國台灣地方足協主辦的“聯發科技城市足球聯賽”,雖然參賽門檻極低——無論學校、企業,只要能組織至少21名年齡在16歲以上的球員、滿足最基本的資質要求即可。但2012年,這項賽會制雙循環的聯賽,一共只有7支球隊參加,在11月17日進行第12輪(即最後一輪)聯賽,高雄台電隊雖然輸給了爭冠對手北市大同隊,但仍以淨胜球的優勢,完成了球隊在這項賽事中的三連冠。在這些比賽中,經常會出現看台上的觀眾數量比場內的球員數量還少的尷尬場景,但中華台北足協始終無意改變這一狀況,其4年一屆的理監事選舉,常因對投票會員的認為操控而備受外界詬病。

7支參賽球隊,只有高雄台電和北市大同兩隊有企業贊助,其餘5支基本都以大學校隊為主體參賽,對這些大學生來說,靠踢球拿工資獎金可謂天​​方夜譚。而即使台電和大同兩隊的球員,月薪也僅在7500-10000元人民幣左右,雖然高於台灣應屆大學畢業生5000-5500元人民幣的平均月薪,但對於吃青春飯的球員來說,緊靠這點工資,很難維持未來生活。

棒球籃球擠壓足球在台生存空間
舉辦世界五人足球賽混亂狀況連連

台灣島內的第一運動,毫無疑問是棒球,這項運動在日本殖民期間被引入,在台灣有很深的群眾基礎。自1990年台灣職業棒球聯賽開打至今,台灣島內的媒體都強力放送,而聯賽也不斷生產全島偶像,王建民、陳金鋒、郭泓志、曹錦輝4人先後闖蕩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2005年5月,當他站在紐約揚基隊先發投手的位置時,台灣島內電視直播的收視率歷史性地突破1%(即24萬人同時收看直播),棒球這項運動在中國台灣人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而即使不喜歡棒球,台灣省內青少年的第二選擇也會是籃球。籃球運動在蔣介石退居台灣省後著力推廣,在台灣外省人和客家人中廣受歡迎。 NBA的電視直播、喬丹領銜的夢之隊在奧運會的震撼演出,又將籃球運動的魅力在全島渲染。 1993年,裕隆、宏國(後組隊參加過兩個賽季CBA)、泰瑞、幸福四隊組建職業籃球聯盟,田磊、林志傑、陳信安等人相繼成為中國台灣籃球少年的偶像。在棒球和籃球的夾縫中,足球運動在台灣省只能勉強生存。

台灣當局也曾嘗試通過舉辦世界或亞洲級別的足球賽事來重振台灣足球。 2001年底,台北市主辦女足亞洲杯,陳水扁在觀賽時宣示,2002年是台灣的足球年,意欲借助2002韓日世界杯來發展台灣足球,但時任台灣最高領導人的一時興起只停留在了嘴巴上,之後沒有拿出任何實際方案。 2004年,台灣還舉辦了世界杯五人制足球賽,但賽事過程狀況連連,從比賽中途突然停電到記者領不到採訪證件,再到現場觀眾稀少,讓人不得不感慨,台灣難道注定要成為足球沙漠?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