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開講:半空間(half-space)

第十二人 於 25/10/2017 發表 收藏文章
早幾日的[每日一小篇]提及到半空間(half-space)這個名詞,這是甚麼的一回事呢?


現代足球最多談論到的,是球場的空間。過往一般用來分析球賽表現的球場切割方法是將球場以3x6的方式劃出18個區域,如下圖:
其中有研究發現球隊在第十四號區域的表現最能夠影響到球賽的結果,所以愈來愈多領隊重視球隊在該位置的表現,傳統10號位打法的攻擊中場身價更是節節上升,直到半空間的開發與普及。

半空間其實是從另一種球場切割方法衍生出來的名詞。將球場分成5份,中軸與邊線之間的空間就是半空間,如下圖:
在過往4-4-2為主流陣式的時候,球隊在進攻和防守方面都顯得比較工整:雙箭頭攻堅對應雙中堅防守;左右中場沿邊線進攻,兩閘則只需守住邊線;兩隊共四個中場中路的球員負責爭奪皮球,以及控制攻守節奏。直到摩連奴第一次入主車路士,帶來了革命性的4-3-3陣式,其中對現代足球影響最為深遠的改革,是逆足翼鋒與半空間的開發。

過往的防守反擊,多是以兩翼快速推進到兩閘身後的空間傳中,然後中鋒走到禁區內接應。摩連奴則開始考慮如何將反擊效率最大化:兩翼用球時能否更直接面對大門,甚至自行攻門?第一個想法就是將左右中場推前至中線與對方三閘線之間的位置,讓兩翼更靠近龍門。既然兩翼能直接攻門,雙箭頭反而減少了兩翼走動的空間,亦不再需要兩個前鋒來接應傳球,但同時一個前鋒又難以為兩翼開路......平衡的方法是以一位高大強壯而又有爆發力的中鋒來開發空間和接應傳球,他就是杜奧巴。

稍稍扯遠了,第二個問題是:兩翼該如何走動才能直接攻門?摩連奴看準了四後衛陣式的弊病:過於工整而沒有十分強烈的互相補位意識,邊後衛與中堅之間的空位足以讓兩翼內切,而這空位正正就是半空間。現今對翼鋒所說的「走大位」、「內切」,其實就是由邊線走入半空間的過程,這個過程同時也體現了盤球過人技巧中的一個重點:窄位去大位。意思就是翼鋒運球走向邊線,邊線與邊後衛的空間成窄位,邊後衛與中堅的空間則成為大位,翼鋒在逆足的優勢下,加上轉向與變速就能輕易推入半空間。所以,從上圖可見,這種切割球場空間的方法並不如18 zone般整齊,而是有闊有窄:邊線最窄、半空間次之、中路最闊。


結語

半空間的開發,讓翼鋒的選擇不再停留在傳中的時機,而是可傳可射。這一改變可謂完全地翻新了現代足球的發展:傳中球的沒落與邊後衛的革新、傳統10號位的黃昏與翼鋒playmaker的興起、高大中鋒的衰落與全能前鋒和偽9號的出現、四後衛與三中堅又一次的改朝換代、甚至是「Raumdeuter」(空間演繹者)的出現:一個專為半空間而生的角色。今時今日,足球戰術已發展到另一個高度,用盡球場空間已經不是甚麼一回事,如何有效利用空間,並在對方球隊中找出球員與球員之間的空間漏洞才是現代足球的戰術思潮。


Facebook Page: 第十二人
標籤: #半空間  #half-space  #摩連奴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