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he USSR!從解體30年回顧蘇聯足球及獨立後各國的足球發展

經歷過70年代的低潮,包括因智利內戰而拒絕出戰作客智利的世界盃外圍賽附加賽,被取消參加1974年於西德舉行的世界盃決賽週席位,以及自1972年歐國盃取得亞軍後卻接連未能晉身1976、80年兩屆歐國盃決賽週及1978年阿根廷世界盃決賽週後,蘇聯於80年代迎來中興歲月,於第二度執掌國家隊帥印的比斯哥夫帶領下,成功晉身1982年西班牙世界盃決賽週,並於賽事中憑著機動踢法,得以殺至8強;4年後的墨西哥世界盃,蘇聯於第3度執掌國家隊帥印的基輔戴拿模主帥盧班諾夫斯基帶領下,有別過往國家隊恆常使用的4-4-2陣式,而是為國家隊帶來新的戰術與思維,進攻時的4-3-3陣式到防守時變成4-5-1,踢法機動及行軍快速,前線側重兩邊翼鋒支援單箭頭的前鋒爭取入球,是為「基輔實驗」,結果成功出線16強,並於16強與該屆賽事黑馬比利時鬥足120分鐘,儘管有中場貝倫諾夫大演帽子戲法,當中包括上半場射入的一記「世界波」,成為世界盃史上其中一個經典入球,但最終還是以3-4不敵對手出局。雖然出局,但同時兼任蘇聯國家隊及基輔戴拿模主帥的盧班諾夫斯基卻沒有遭到下臺的壓力,且獲中央體育局的信任,繼續領軍,而這位烏克蘭名帥以其機動性戰術,再配合當時較為新鮮的科學訓練方法,包括於高原訓練以得到更強及持久的體力,為蘇聯確立了獨特的風格,並因此影響到其他的東歐球隊及後來脫離蘇聯獨立的國家隊。於盧班諾夫斯基的帶領下,蘇聯於1988年歐國盃成功晉身決賽週,並於分組賽中力壓荷蘭、愛爾蘭、英格蘭等勁敵,以小組首名出線,再於4強擊敗意大利而殺入決賽,只是於決賽被當時如日中天的荷蘭技術性擊倒,只能屈居亞軍,但陣中一班主力都獲得甚高評價,不少更因此逐漸獲得歐洲主流聯賽球隊的垂青並羅致;而該隊更於同年的漢城奧運中擊敗巴西勇奪男子足球金牌。
挾著1988年漢城奧運男子足球金牌的威名,加上同年奪得歐國盃亞軍,蘇聯被視為1990年意大利世界盃的一大黑馬,有些人甚至認為這個鐵幕國家有力衝擊冠軍;事實上,當年蘇聯足球人才輩出,單是參加該屆意大利世界盃的名單中,已經是人才濟濟,包括被公認為繼耶辛後國內最好的門將戴沙夫、效力祖雲達斯的中場孖寶阿連尼哥夫及沙華洛夫、國內當紅射手普達索夫、基輔戴拿模中場發電機列度真高、國內超新星杜布禾斯基及沙林莫夫等,如此陣容,不禁叫人期待,難怪當時不少球評家均認為蘇聯有力於該屆賽事有所作為;豈料,球隊首仗面對同樣來自東歐的羅馬尼亞,竟然落筆打三更,被對手前鋒拿卡杜斯梅開二度,以0-2落敗;次仗遇上同樣於首仗爆冷落敗的衛冕球隊阿根廷,又不幸地落敗,該仗阿根廷上半場以1-0領先,下半場蘇聯本有機會板平,但馬勒當拿再一次為國出手,於白界線前以手阻擋蘇聯的攻門,但球證卻毫無表示;最終更因中堅古斯尼索夫於後場的誤傳,被布魯齊加射成2-0完場,兩戰皆北,提早宣告出局;儘管最後一場以4-0大勝喀麥隆,但於事無補,註定球隊於該屆世界盃失望而回,而盧班諾夫斯基亦隨即黯然下台。
1990年世界盃的失敗,令盧班諾夫斯基離隊,換上了球員時代曾為國出戰過1970年世界盃及以主帥身份帶領蘇聯勇奪1988年漢城奧運男子足球金牌的比索維斯接掌帥印,而該隊亦進行換血,一些年紀漸長且漸走下坡的老將如戴沙夫、霍堅、歷斯、沙華洛夫、列度真高等被棄用,並重用一班後起之秀如門將卡連、後衛安諾高、翼鋒簡察斯基、中場莫斯托禾、前鋒于蘭、高利雲諾夫、基利亞哥夫等球員,為球隊增添不少活力,配合本身富有紀律及機動性的踢法,令球隊實力得以提升,於1992年歐國盃外圍賽中更以不敗姿態力壓意大利而晉身決賽週;只是隨著蘇聯於1991年底正式宣告解體,令球隊要以獨聯體之名出戰決賽週,而球隊於該屆賽事中雖然於分組賽先後賽和德國與荷蘭兩支勁敵,卻於最後一仗以0-3大敗於被認為是同組實力最弱的蘇格蘭,最終「包尾」出局,亦正式為蘇聯於國際賽場上的成績劃上句號。
事實上,雖然蘇聯多年來只曾於1960年歐國盃稱王,但其實一直以來都出產過不少極具實力的球員,耶辛、布洛堅、貝倫諾夫先後成為歐洲足球先生,但由於國家的封閉政策,所有運動員都不能出國發展下,令一眾球員長年以來都只能夠留在國內球會效力,缺乏穩定與其他歐洲列強交手甚至取得進步的機會,亦令這個鐵幕國家的足球水準總是未能再進一步。及至80年代中期,組成蘇聯的各個加盟共和國重新開始發掘民族主義的價值,於一系列政治鬥爭後,陸續出現脫離中央強權管治,令中央體系產生巨大劇變,亦因此逼使中央政府進行經濟開放改革,令整個國家各層面人才得以向外流,而足球可算是最為受惠的一批,於1987年夏天,莫斯科魚雷中場沙夫路轉投奧地利球隊維也納迅速,成為首名投身國外的足球員;而先例一開,捲起了一個新浪潮,於之後一年內更接連有3位著名球星一嚐往外闖的滋味,包括1975年歐洲足球先生得主布洛堅從基輔戴拿模轉投奧地利聯賽「升班馬」史泰爾、1986年獲選為蘇聯足球先生的沙華洛夫從基輔戴拿模轉投意甲勁旅祖雲達斯、被譽為耶辛之後蘇聯最佳門將的戴沙夫從莫斯科斯巴達轉投西甲球隊西維爾等,之後兩年更陸續有不少國腳級球員投身歐洲主流聯賽,包括1986年歐洲足球先生貝倫諾夫離開基輔戴拿模並加盟德甲球隊慕遜加柏、從明斯克戴拿模轉投祖雲達斯的中場大將阿連尼哥夫、離開莫斯科戴拿模轉投德甲球隊史浩克零四的前鋒波洛沃等。不過,縱使這班蘇聯球星本身已於國際賽場上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但由於當中不少已不年輕,高峰已過,甚至正走下坡,像布洛堅於投身奧地利聯賽時,已年屆35歲,體力及速度已大不如前,加上蘇聯維持了鐵幕封閉國度多年,不少蘇聯球員都未能適應西方民主國家的生活,並因此影響到場上的表現,貝倫諾夫及戴沙夫等人正是因此未能於新球隊展現出預期般水準;沙華洛夫於重視防守的意甲賽場未能交出預期中的水準,表現甚為平庸,一季後已被放棄;而之後從基輔戴拿模轉投希臘勁旅奧林比亞高斯的1987年蘇聯足球先生兼3度成為蘇聯頂級聯賽神射手普達索夫未能有突出表現;從莫斯科戴拿模轉投西甲球隊卡斯特隆的1990年蘇聯足球先生杜布禾斯基未能站穩陣腳,往後更成「人球」;離開基輔戴拿模後加盟意甲球隊森多利亞的中場大將米加列真高雖然加盟後即助球隊歷史性奪得意甲冠軍,但其表現並不突出,不久後亦被出售到蘇超班霸格拉斯哥流浪。當然,並非所有外流的蘇聯球員皆失敗收場,亦有為數不少的取得成功,好像助曼聯打好重建王朝基礎的翼鋒簡察斯基、失意於賓菲加但後來於切爾達成核心的莫斯托禾、於崇尚進攻的主帥施文帶領的意甲球隊霍治亞發光發亮的進攻孖寶沙林莫夫及高利雲諾夫等,都算是讓人有較深刻印象的成功例子。
< 1 2 3 4 5 >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