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25年前最終失敗的俄羅斯「逼宮大行動」

丹麥球員們與足總因商業贊助合約事宜未能達成共識,故拒絕足總的徵召,令足總要以5人足球隊成員及業餘球員為國家隊於上周作客斯洛伐克的熱身賽中上陣;之後球員工會與足總達成協議,依照舊合約條款短暫續約一個月,並於剛過去的周末主場對威爾斯的歐洲國家聯賽中披甲上陣,但之後發展如何,暫不得而知。丹麥球員這次的「罷賽」因合約中有關肖像權的條款與個人贊助商及球會的有抵觸,故未能出賽實無可厚非,因今次並非球員發動兵變而拒絕出賽,故不少國民明白及體諒球員們的處境。但同時亦不禁令人想起歷史上曾發生過不少球隊「罷賽」的事件,當中很多都因球員們與領隊甚或足總間的矛盾而產生的兵變,雖然大多以失敗告終,但當中亦牽連甚廣,從而引起不少人注意。1994年發生的一宗,讓筆者仍有很深的印象。
今次事件的主角是俄羅斯。1990年,賽前被寄予厚望的蘇聯於當屆世界盃令人失望地於分組賽出局,但世界盃後,蘇聯U18國家隊先於7月奪得當屆歐洲18歲以下國家盃冠軍;而蘇聯U21國家隊亦於同年10月擊敗勁敵南斯拉夫,勇奪當屆的歐洲21歲以下國家盃冠軍,頓時讓蘇聯球迷感到國家隊未來仍是光明,充滿希望。當年為U21國家隊奪得冠軍的成員,大多於日後成為國家隊的骨幹,包括左中場沙林莫夫、右翼的「東歐快車」簡察斯基、中場大腦莫斯托禾、前鋒杜布禾斯基、射手高利雲諾夫等,令球迷充滿憧憬。而球隊於1992年歐國盃外圍賽表現出色,力壓傳統勁旅意大利獲得出線權,而當時國家隊的骨幹正是上述提及的球員。
不過,蘇維埃政權於1991年倒台後,蘇聯一下子分裂成15個國家,正因如此,球隊於1992年歐國盃以「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名義參賽,亦是最後一次以蘇聯人腳參與的賽事。之後,所有前蘇聯球員都有權選擇代表自己原屬國家或俄羅斯參與國際賽事,大多已成名的球員均選擇俄羅斯,包括當時已效力曼聯的簡察斯基(父為立陶宛人、母為烏克蘭人)、右閘哥魯高域治(白俄羅斯)、中堅安諾高及尼基科諾夫(烏克蘭)、中場卡賓(愛沙尼亞)、前鋒沙蘭高及于蘭(烏克蘭)等,這也難怪,因以當時實力,作為前蘇聯最大加盟國的俄羅斯無論於實力還是資源,都非其餘14國能媲美,故為了得到更多參與世界盃及歐國盃等大賽的機會,有部分球員自然會選擇代表俄羅斯。而當時執教俄羅斯國家隊的是沙迪連,此君於球員時代並不突出,但就曾以領隊身分帶動辛尼特於1984年勇奪蘇聯最高級別聯賽冠軍,打破一直以來由莫斯科斯巴達及基輔戴拿模的壟斷;而於執教國家隊前,就曾帶領莫斯科中央陸軍於1991年奪得國內聯賽及盃賽雙料冠軍;其後於1992年歐國盃後執掌這隊全新的俄羅斯國家隊。雖然蘇聯已解體,有部分主力球員如中堅謝沙迪斯(格魯吉亞)、古斯尼索夫(烏克蘭)、中場米加列真高(烏克蘭)及阿連尼哥夫(白俄羅斯)、前鋒普達索夫(烏克蘭)等都選擇代表自己祖國出賽,但整體實力還是強大,加上原本同組的南斯拉夫因內戰而被禁賽,使同組對手只得希臘、冰島、匈牙利、盧森堡4隊,俄羅斯被認為能於1994年世界盃外圍賽能輕鬆首名出線。而球隊亦一直發揮正常,與希臘已早早穩奪小組2個出線資格,而球隊最後一仗作客希臘,若順利勝出便能夠成功首名出線,可惜最終於杜布禾斯基補時階段的入球被判無效後,以0-1落敗,仍能夠以小組次名出線於美國舉行的決賽週。
本來,正當人人認為只要成功出線,足總高層應覺得滿意之際,俄國足總主席高路斯哥夫氣沖沖的衝入更衣室內,對著剛力戰而敗的球員們破口大罵,認為球隊比賽態度極有問題,並指球員於這場敗仗的表現為國家帶來恥辱,若以該場表現出戰決賽週絕不應該存有任何期望。此時,射手基利亞哥夫駁斥主席的指責,認為球隊已達成賽前目標晉身決賽週,作客希臘的勝負已不會改變任何結局,球隊理應值得足總高層的恭賀,而非換來現在的辱罵。之後,話題更蔓延至國家隊軟硬件的安排上,基利亞哥夫指出足總的管理極不理想,球員們需要自己購買機票參與國際賽事,而且到達機場後沒有專人會合,足總需要改變,需要與時並進;當時效力法甲球會卡昂的莫斯托禾則指出球員們已忍受夠足總對於球員們的不尊重,一切只是等待著引爆點,於雅典發生的正是一直以來的問題。縱使面對不同球員的當面駁斥,以及更衣室中的僵局,高路斯哥夫竟於此時火上加油,宣佈由於足總已與贊助商簽了新合約,國家隊所有裝備將全面換上由Reebok贊助,於世界盃期間,球員們由頭至腳,包括他們的球鞋,也要穿上Reebok的產品,由於當時有不少外流球員已與別的贊助商有了個人合約,而當中條款就是不能於公開場合穿上球衣以外的裝備,故球員們認為足總此舉完全無視球員的處境,而其中以隊長沙林莫夫的反應最為激烈及憤怒。
< 1 2 3 >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