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20年間,富力R&F為香港足球帶來的利多於弊?

香港講波仔 於 18/10/2020 發表 收藏文章
「XX帶來的利多於弊」,香港某官員認為這議題沒有討論空間,只有弊沒有利。

那麼,富力R&F突然退出港超聯,又有否討論空間呢?

2016年,富力空降加入港超聯,參賽條件為繳納100萬元參賽費,並遵從香港球員「註8出3」的參賽要求,其餘為中國球員,不設外援。結果完季以尾二第10名完成。

2017年富力繼續參賽,以支付30萬元贊助費、原有內地球員班底及聘用8名半數為20歲以下香港本地球員參賽,換取「註3出2」的外援名額,並與自由人足球發展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參戰港超聯預備組。結果完季以第7名完成。

2018年富力增加班費至5000萬元,大肆向各支港超聯勁旅挖角,簽入盧均宜、林志堅、謝家強,但最終屈居聯賽第二,再次四大皆空。

2019年富力繼續大舉挖角,林柱機、伊高沙托尼、林嘉緯先後來投,但經歷肺炎疫情後領先優勢盡失,復賽後先後失落足總盃及聯賽冠軍,征戰4年港超聯未有獲得任何錦標,季後宣佈退出。

總結富力4年的參賽經歷,由起初組軍以培養中國青年球員為方針,短短2年便搖身一變成為億萬大軍,務求以金錢快速獲得錦標以及亞洲賽的參賽資格,180度華麗轉身惹來不少球迷厭惡,認為富力破壞了港超聯的生態平衡。因此,富力退出港超聯後球迷紛紛召喚小鳳姐,一片喜氣洋洋。

而在平行時空中,大部份球圈中人皆認為富力退出會令香港足球雪上加霜。筆者認為這源自於持份者對香港足球的不同認知。

富力參戰港超聯4年,對球圈最大的衝擊當然是其雄厚的財力。參照近年的新聞報道,富力正選球員的月薪至少10萬,個別外援更達至40萬,就算是較為年青的球員,每月也至少有5萬月薪。由於富力經常高薪挖角,間接帶動港超聯友會增加投資以挽留球員,令近年港超聯球員收入上升,亦吸引不少年青球員入行。當然,富力之慷慨亦成為一眾入籍兵及「假鬼」的落腳地,成為港隊的兵工廠,這些是富力參戰港超聯對香港足球的好處。

以金錢堆砌的陣容都是泡沫。現時富力退出,一眾球員只能尋找友會落腳,並面臨大幅減薪,一切像是回到了最初的起點。


但是,情況又是否如一眾球圈老大哥所說「港足冰河時期」重臨呢?筆者又認為這過於悲觀。球員的收入無可否認地會於未來一至兩年下降一定水平,但香港足球卻不會如冰河時期完全失去重視,至少現時港超球會還有機會於亞冠盃亮相,讓球員見識亞洲最高足球水平;港隊球迷「基本盤」於近年擴大不少,也有一定商業價值;亦有部份港腳外流,能於外地磨鍊。這些年來香港足球發展的成果,並不會在短短數年間消滅殆盡。

反而最重要的是,球圈中人在懷念富力的金錢貢獻之時,又可有想過香港足球現時的發展方向能否正確?遙想當年冰河時期,源自於失去商業贊助及青訓系統斷層,直至羅傑承重新入主南華才令冰河時期告一段落。一個地方的足球發展,不能只依賴幾位熱心班主無限投資來維持,而是需要持續性發展,當中包括為本地聯賽製造商業價值,從而吸納商業贊助,然後把收入撥予發展青訓系統出產高質素球員,提升本地足球水平。這些年來,又有多少球圈人士會留意到現時香港足球發展模式並不健康?

不管一支球隊形象有多差,看著球隊退出港超聯總是可惜的。筆者無意為富力伸冤,但也至少希望有能之士能趁富力退出好好反思一下,到底以前有沒有一些事是該做而沒做、有沒有一些事是可做得更好的卻沒全力做,而不是在埋怨別人對自己存有成見。球迷們沒有權力在手,他們能做的頂多只能繼續表達對香港足球的支持,如何促進香港足球的發展,始終在於球圈中人的一念之間。

未來香港足球會如何?筆者也不只知道。筆者只知道生為香港人,關心香港足球便是己任。做好自己,便是無愧。
標籤: 富力R&F  港超聯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