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開講:邊後衛的革新(中)

第十二人 於 19/12/2017 發表 收藏文章
上文提到邊後衛的功能廣泛,而且對球隊攻守兩方面的意義均非常重大。然而,昔日4-4-2陣式的興起卻是某程度上阻礙了邊後衛的發展。

4-4-2陣式大概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興起,帶領這個潮流的是意大利戰術大師沙基。他率領的AC米蘭摒棄了意大利球壇引以為傲的清道夫踢法,擺出並排的4後衛陣式,該四位後衛分別是:泰索迪、哥斯達古達、巴里斯,以及馬甸尼。若果讀者們對以上四人有一定了解的話,就會知道沙基實際上是放了四名防守技術、意識、位置感等均是世界頂級的後衛在陣中,而且兩名邊衛泰索迪和馬甸尼均是有能力擔任主力(是主力,不是客串)中堅的球員。

90年代初的AC米蘭:後防四人個個獨當一面,中前場又有荷蘭三劍俠攻城掠地。

在重守輕攻的意大利球壇中,配搭出如此強力的後防線當然是人人稱頌,而AC米蘭亦藉著堅實的防守數度成為歐洲霸主,其成功方程式也順理成章地啟發了其他教練。愈來愈多球隊運用4-4-2陣式,特別是意大利和英格蘭。的而且確,4-4-2陣式在球員站位及分工上有著無可比擬的攻守平衡性。然而,在這講究站位更多於互相補位的陣式,邊後衛更多是要求獨當一面的防守力,而不是任何支援進攻的能力,更何況當時大多數國家的聯賽仍然是採用兩分制(即勝方得兩分、打和各得一分、負方得零分,直到1994年世界盃採用三分制,各國聯賽才逐漸採用),守勢足球大行其道。


一直去到90年代末,邊後衛再次迎來革新。一支國家隊與一間球會再次提醒世人,邊後衛應該是具進攻能力的。

巴西國家隊在1994,1998,2002連續三屆打入世界盃決賽,其中94與02年奪冠,98年則在法國主場飲恨。然而,94年至02年兩次奪冠的期間,巴西人卻是展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94年的巴西參照了其時歐洲人務實穩重的踢球方式(即上一段提及到AC米蘭的成功方程式),不惜犧牲攻擊力來打造穩固的中後場。唯一不同的是,巴西倚重兩閘的後上能力來作轉守為攻的起點;02年的巴西重拾細膩的森巴風格,兩閘卡富和卡路士更是大熟大勇,以充沛的體力和速度,以及一般後衛沒有的腳下功夫,令巴西進攻多點開花(98年的巴西仍以4-4-2為主要陣式,02年則已改為3-5-2陣式)。
94年與02年的巴西,你更喜歡哪一隊?


英格蘭球隊自1985年希素慘案後進入了五年不得參與歐洲賽的黑暗期,一直等到1999年才再次抬起頭來。5年的空窗期令一度稱霸歐洲球壇的英格蘭回歸保守,著重清晰分工:後衛即後衛,不用進攻;前鋒即前鋒,不必防守。其時英格蘭球隊大多以4-4-2陣式,強調球員的力量和速度等身體質素,並以長傳急攻為主調。直到英超成立,費格遜開始建立曼聯皇朝才有所改善。重視邊線進攻的費格遜,將邊後衛的進攻能力與英格蘭長傳急攻的傳統有效地融會起來。簡單來說,就是傳中球的能力。著名的七小福其中三人(碧咸、傑斯、加利尼維利)以及左閘艾雲主宰了紅魔兩條邊線前後約5-6年時間,他們各有特長,而唯一的共通點就是四人的傳中球能力均是一時之選(碧咸的七旋斬更是獨步球壇),這雙翼齊飛兩閘傳中的踢法令曼聯成就了史無前例的三冠王美譽。

1999年稱霸歐洲的曼聯


小結

4-4-2陣式看似令邊後衛的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倒退,實際上是一次反思與更新。在90年代世界球壇鼓吹進攻足球的情況下,重新定義邊後衛的作用是必然的進程。在千禧年代,半空間如何讓邊後衛的趨向多元發展,下篇必定向各位讀者詳細討論。


Facebook Page: 第十二人
標籤: #邊後衛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